事業單位工資最新消息:至少三類群體將“漲工資”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16-03-08 16:01:28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未來5年,政府將靠哪些措施讓老百姓從“錢袋子”里真正體會到改革的獲得感?讓收入分配更加合理?這個話題引發兩會代表委員和專家的熱議。
哪些人的收入能穩定增長?
——至少三類群體收入將持續增長“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經濟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均要超過6.5%。記者梳理發現,“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的一系列舉措,將至少保障以下三類群體勞動收入穩步增長:
企業員工: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天津、武漢等地展開工資集體協商探索已有多年,在穩定員工收入增長方面成效明顯。全國政協委員、長春鴻達高技術集團董事長王欣表示,在工資集體協商中,企業了解員工收入預期,員工清楚企業經營狀況,“勞資多方集體協商機制,有利于提高企業員工收入的合理性和穩定性”。
機關干部: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人社部去年表示,每兩年調整一次基本工資標準。四川、內蒙古等地人社部門近期透露,今年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一些代表委員表示,兩年調整一次工資標準,能讓機關干部在收入增長中“不掉隊”。
農民: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過去5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9.6%,增速超過城鎮居民近2個百分點。吉林長春市徐家村村民李寶華說,承包土地種植養殖、開辦農產品網店、土地流轉外出打工,“現在賺錢機會很多,只要不太懶,大部分農民增收并不難”。
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大的問題?
——二次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稅收社保還需加快改革攻堅
如何優化收入分配,縮小全社會收入差距,也是“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的施策重點。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志彪表示,我國收入分配存在四大差距: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同地區居民間的收入差距、行業間的工資差距、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政策需要努力縮小的方向。
稅收是調節二次分配的重要渠道。中山大學教授林江表示,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中超過60%為工薪階層繳納,個稅淪為“工資稅”的現狀急需改變。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的“全面推行非現金結算,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是執行個稅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性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專職副主委郭乃碩表示,當前社保繳費比率過高,社保基金收支矛盾明顯,基礎養老金替代率有待提高等問題,制約社保在調節二次分配的作用發揮。
“灰色收入”怎么管?
——收入分配規范化與反腐結合,以“提低、擴中、控高”增強獲得感
當前,一些地區出現的獲取內幕消息投資股票、實權部門績效收入過高、單位內部福利分房等隱性收入、非法收入亂象,一定程度上嚴重干擾收入分配。因此,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成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關注焦點。
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的“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等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舉措,需與懲治腐敗、加強監管緊密結合起來,完善政府自身建設,讓掌握權力和存在壟斷的部門與行業收入更加規范、透明。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草案中明確提出,加強對國有企業薪酬分配的分類監管。一位地方國資委負責人表示,當前國企負責人中,市場化產生的由市場定價來確定薪酬,組織任命的國企領導,其收入由工資、績效、獎金組成,但總額不能超過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7倍,“分類監管確保國企負責人工作積極性、收入合理性”。這位負責人說。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