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紅豆杉成“搖錢樹”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17-01-12 16:22:24
背景鏈接
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大郡村樹林底自然村有一株370多歲的老紅豆杉,和它同輩的動物植物,大多都已成為石油、煤炭,而它卻依然挺拔蒼翠。這株紅豆杉背后,是村民金土根家族16代人的辛勤付出。不過,樹木并非無情物,如今這棵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粗壯大樹,繁育出了幾十萬株紅豆杉苗,每年給村里帶來數百萬元的收益。
16代人接力保護,寫入家規從未間斷,這樣的民間自覺與自為,殊其不易。有付出也必然有回報,珍貴的紅豆杉也成為造福一方的“搖錢樹”,繁育出幾十萬株樹苗,每年為村里帶來了數百萬的經濟收入,成為足以仰仗和依賴的支柱產業,上演了一場“草木并非無情”的人間佳話,也引發了如何保護自然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考。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青山綠水是寶貴的財富,一株紅豆杉能產生如此大的經濟效益,源于其價值得到了發現和挖掘。更重要的是,這種保護式的利用并非一錘子買賣,不是竭澤而漁式的換取,而是以保護為核心的獲得。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保護,那么這株珍貴的紅豆杉就可能有兩種結局,一是被當成一顆普通的樹木被利用,或者被砍于修房造屋作建筑材料,落個暴殄天物的結局。二是部分人知道其價值后,出于自私的目的和短淺的眼光“一賣子之”,雖然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轉讓金,卻讓當地失去最寶貴的財富,也無法實現永續的利用。
不知道其價值而保護,更顯得初心的可貴,知道其價值的保護,更是一種殊其難得的自覺。現實中,守著“搖錢樹”而行破壞之舉,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從環境保護來說,“先污染后治理”或者“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思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極有市場。于是在大開發和大發展的口號下,青山不再,綠水變臭,及至生態嚴重污染下,空氣不能吸,水不能喝,人也無法居住而只能選擇離開。從文物保護來說,基于城市建設或者房地產開發,被“保護式毀壞”者不知凡幾。據2012年8月公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30年來,全國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
[警示意義]
紅豆杉成“搖錢樹”式的保護式開發,其最大意義和看點,其實不在于保護者本身,而在于無意識保護的“無心插柳”,所產生的巨大邊際效應和永續利用價值。個體的無意識行為,其衍生出的超乎想像的結局,理應成為整個社會的遵循。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可能難以挽回,因而帶有敬畏之心,并注重行為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力,既是紅豆杉成“搖錢樹”所帶來的思考,也是基于現實所引發的反思。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才能避免竭澤而漁和暴殮天物。
啟示與對策
守得初心,方為始終。對于資源的保護式開發,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才能獲得最積極的回饋。事實上,無論再貧窮的地方,都有潛力巨大的財富之源,關鍵在于你是否保持著“世代守護”的定力,不隨意破壞的勇氣。某種意義講,對于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既需要一定的智慧,但更需要保護初衷不變。否則,短期內所獲得的東西,終將會以永遠失去作為代價。一株紅豆杉如此,一處珍貴的文物如此,一地的環境資源也同樣如此。文物可以復制,不過其價值已然失去,環境被破壞之后,要想再恢復就得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除了巨額的修復成本之外,還有人的生命與健康作陪。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