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口號(1977~2001)-政治常識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17-02-07 21:20:14
事業單位考試政治常識:共產黨史上重要口號(1977~2001)
公共基礎知識(綜合知識)
中國共產黨1977年2001年時期的口號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與中央兩位同志談話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對“文革”極“左”思潮泛濫時期盛行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等謬論的有力批駁。它為當時教育、科技戰線的撥亂反正指明了方向。從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以及重申“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成了新時期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所做的開幕詞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科技教育事業。他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又進一步肯定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述。1988年9月,他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92年春,他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又說:“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從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出發,從當代世界科技發展的狀況出發,得出的科學結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命題。他對歷時近兩年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解放思想,開動腦筋,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真正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集中制。”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目的“正是為了向前看,正是為了順利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他的這個講話,尤其是這個命題成了隨后召開的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和主題詞。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全黨、全國上下迎來了思想解放的春天,但是有些人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意識形態的領導思想等根本問題提出了責疑。為此,鄧小平在1979年3月召開的黨的理論務虛會上,鮮明地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主張。他說:“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新時期我國“立國之本”的最早的完整表述。
◆“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80年代中期,我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1985年3月28日,鄧小平說:“改革是第二次革命”。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為經濟開放區。隨后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經過多年的實踐,改革和開放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成為人們的共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高度概括術語。
◆“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針對黨和國家干部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精力、專業結構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實際情況,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提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三個條件,當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說要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前提。”“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新時期黨的干部政策的指導方針。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198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號召和軍隊的特點,在《關于加強部隊青年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四有、三講、兩不怕”的口號。“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1983年1月,總政治部又根據黨的十二大文件中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提法,將“四有”的內容調整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提法得到了鄧小平的多次肯定,他說:“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民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四有”后來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青年工作的指導原則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的概括表述。
◆“五講四美”
1981年2月25日,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9個單位,為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號召,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中提出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五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即“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這項活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國兩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解決歷史遺留的臺灣、香港、澳門等領土問題,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1981年國慶前夕,葉劍英委員長提出了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提出的大陸與臺灣統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后來鄧小平及黨的其他領導人多次對“一國兩制”作了類似的解釋。黨和國家職能部門依據這一構想,對臺灣、香港、澳門分別制定“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等具體的方針、政策,順利地實現了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的工作,并對臺灣的和平統一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日,黨的十二大在北京開幕。鄧小平在大會的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提出的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四大對這一理論做了詳細的闡述。十五大又將鄧小平理論列入黨綱,作為我們黨新時期的指導思想。20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為新時期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后來,人們又將“三個面向”的內涵延伸到科技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作為本領域、本行業改革、開放工作的指導方針和行動口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79年,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講話中初步表露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大會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基本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它為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三步走發展戰略”
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結合鄧小平1985年以來經過反復思考后得出的發展戰略結論,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具體為:第一步到本世紀(即20世紀)八十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及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總目標。
◆“穩定壓倒一切”
1987年3月8日,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6月29日,他又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989年2月26日,他又說:“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1990年12月24日,他強調:“我不止一次講過,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產生后,更將“穩定”、“改革”、“發展”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三個有機統一的組成部分進行考慮: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
◆“抓住時機,發展自己”
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展開后,鄧小平特別強調“時間”、“時機”、“機遇”問題。1985年7月11日,他強調要“抓住時機,推進改革”。1987年6月12日,他指出“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8年6月22日,他在接見外賓時強調:“形勢逼人,迫使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要喪失時機。”1990年年底,他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指出,要“善于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2年春,他在視察南方談話中又語重心長地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現在已經成為黨和人民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從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行動口號。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87年4月26日,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這既是對“文革”當中“四人幫”一伙“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的謬論的批判,又是后來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的直觀、簡潔而又深刻的概括表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實踐社會主義的口號和指針。
◆“三個有利于”
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針對一段時期以來,黨內和國內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邁不開步子,不敢闖,以及理論界對改革開放性質的爭論,指出:“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此,三個“有利于”成為人們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1992年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又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想。
◆“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
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作用。”1996年9月26日,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發表講話,又以“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四句話勉勵宣傳思想工作部門和單位的同志肩負起引導、教育人的重大而又光榮的使命。這四句話是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指南。
◆“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1995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指出:“根據當前干部隊伍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在對干部進行教育當中,要強調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全國都要這樣做,北京市更要起帶頭作用。”25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評論員文章,指出:講學習,主要是學理論,學知識,學技術。首先是學理論。講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紀律、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講正氣,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形成的好傳統、好作風,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堅持同一切歪風邪氣和各種腐敗現象作斗爭。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決定,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進行一次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
◆“三個代表”
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于我們黨,取決于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狀況和戰斗力、領導水平。只要我們黨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民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并帶領人民不斷前進。”5月,他在江蘇、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時又對這一論斷做了進一步強調。“三個代表”的思想是江澤民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刻,對如何搞好黨的建設,保持黨的事業興旺發達,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戰略思考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源泉,是對黨的性質、根本宗旨、歷史任務的新概括。它對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闡述了“依法治國”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報告中,他還指出:“提倡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同時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互相結合,統一發揮作用。”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他明確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并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理論的一個創舉。
>>>點擊查看: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