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文明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17-02-10 09:29:2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提出的第三個價值目標,是文明。
(一)文明形態
“文明”的釋義有很多版本,綜合來講,我們平時談及“文明”這個詞時,主要意指兩層概念:第一層是廣義上的文明,指一個社會集團中的綜合文化特征,包括民族意識、價值觀念、禮儀習俗、宗教思想、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科學程度等等,比如說到思想體系上的中華文明、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或者說到生產方式上的工業文明、農業文明,或者說到創造成果上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這些都是宏觀意義上的文明概念;而狹義的文明,是指某個對象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道德水準、教育水平,比如說某某人是個文明人,某某國是個文明的國家。
我們先來看廣義上的文明。對于中國而言,中華文明,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令國人感到心痛的一個詞匯。從近代史開篇,我們的自有文明在世界面前就從未彰顯出優越性,相反,處處都顯示出落后于人的傷心對比:工業文明擊垮了農業文明、西方文明壓倒了東方文明,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除了擁有漫長的歷史和輝煌的過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處于下風。中華文明曾以仁義禮智信輻射過周邊國家、曾以溫良恭儉讓禮敬出大國風范、曾以詩書禮樂打造了崇高的價值觀念,卻在十九世紀的世界大變革中被稱作“東亞病夫”,曾經的雄風不再,這一頭東方雄獅似乎是怏怏病倒了。
鴉片戰爭震動了中華文明,中國人看著原有的世界秩序被打破,難以理解這個時代,文明的標尺變成了什么:一國的黃金白銀不再是從自家的礦山挖掘而出,而是由橫沖直撞的堅船利炮從他國帶回;一國的疆域不再僅是自有的土地島嶼,還可以從黑皮膚、黃皮膚民族的生存空間里劃定;一國的財富積累不再是專心生產和貿易,而是磨刀霍霍陰謀機關、轉借戰爭暴斂橫財。中國的文明感到束手無策,在現有的文明形態下,不再有中華文明的傳統位置。
其實,自工業革命的大浪潮開始、人類社會進入到現代化進程中以來,從發展方式上看,可以將世界上的文明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占據主動態勢、侵略型的文明形態,是以海盜文明為思維模式、對世界各國物質資源和民族意識形態進行擴張與占領的國家,可稱之為海盜式文明;另一種是呈現出被動跟隨態勢、殖民地型的文明形態,是以順從侵略者、趨從強國腳步為國家意志而發展起來的民族,可以稱作奴役式文明;而介乎于這兩種文明形態之間的,就是中國的文明態勢,是一種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既沒有對弱國進行過壓迫和掠奪,也沒有對強國一味順從和屈服,縱然曾經有過深重苦難,依然渴望著和平崛起、依然堅持著中國道路、依然保持著不卑不亢。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生存至今、未曾中斷的古文明,在世界潮流的涌動中曾一時落于人后,實在屬于歷史的常態,那是由舊制度轉型到新世界中的秩序調整過程、是一個泱泱大國自我更新的必要積累過程。大船的轉向必然顯得緩慢,但當它一旦調整好方向、發動足內勁,便將重新領銜于世界前端。
而中國在探索現代化的征程中,看過了海盜式文明國家爭霸世界的傲慢、看過了奴役式文明國家唯唯諾諾的附和,此時更顯示出了中華文明自身不同于人的中正、平和,以及在未來發展中具有長力的特征。可以說,未來的世界文明,不歡迎世界警察的霸道,也不鼓勵傀儡小弟的媚態,而將迎來中和式文明標榜于世界文明模范的時代。
中國的文明和平發展、后勁無窮,這將有力地證明:在現代社會,除了海盜式的發家和奴役式的被發展,還有一樣文明叫做中和式文明,是靠著崇尚和諧、愛好和平、自我日新、中正仁和的智慧發展到今天、強大于明天,它更加說明了人類文明的驕傲——不是靠食肉動物的攻擊強悍而發達、不是靠食草動物的溫順馴服而存活,而是以一種雖是表現平和但更為自信、雖曾暫時落后但更為自強、雖將走向富強但絕不稱霸、秉持和諧精神的人類文明而生存、而發展。
(二)中華文明
曾形容“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的拿破侖,還曾說過:“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世界都知道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就將不凡,但不知道它將在何時醒來、醒來后將形成對世界文明的守護還是威脅。這就需要來了解,中華文明的特征是什么樣。
前面說過,中國的文明態勢,是一種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
中國是自新型的文明,這緣于儒家經典中的論述。《大學》開篇就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親民”就是“新民”,是要使人自新的意思,成就一個新我,改過向新、除舊布新,這就是學習的目的。對人如此,對國家、對民族、對一種文明而言,更是如此。中華文明歷史雖久,卻不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文化就提出了“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提出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國家雖古老,卻不忘自我更新、推陳出新,每一天都能如新生一般吐故納新。所以中國的文明,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始終兼容并蓄、與時俱進著,這才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鮮活至今的古文明的原因所在。
中國更是中和型的文明,“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對“和”的追求,在中國既是道德觀念、也是哲學理念,既是藝術準則、也是生存方式的要求。有些西方國家由海洋文明形成的海盜意識,構成了踏上新大陸后對當地的掠奪行徑、侵占歷史,海盜式文明,以奪取他方資源為生存本能。而中國的農耕文明卻是以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為生存模式和思維方式,并且在土地上形成了團結緊密的家族意識,為了耕種,世世代代企求的都是穩定與和平,厭惡戰爭和變數。農耕民族的子孫都要按照祖輩經驗來種植和收獲,最怕由亂生變、影響收成。中國人這種熱土觀念,轉而升華為一種廣泛的教化:“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國人堅信,財富生于自己的土壤,而非掠奪他人的土地。甚至,連財富也只是末節和結果,道德才是根本和首要。而最為根本的道德,就是“致中和”。中道,就是不偏不倚、正中正好、符合常理、恰當其分的道路,用中是手段、和諧是目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各在其位、萬物健康生存——各在其位、健康生存,也就喻示著各安其土、彼此尊重,中正仁和、和平共處。
所以有些國家對中國“國強必霸”的判定、認為中國這頭雄獅萬萬不可醒來的擔憂,是站在西方行為立場上、順延西方固有意識形態的一種以己度人,而非身處中華文明歷史洪流中、作為承前啟后一脈傳承的一種思維方式。
西方文明的意識主導下,還產生過一種深入人心的論斷,就是亨廷頓先生提出的“文明沖突論”。他認為,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來自文化差異,而且主要是在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三者之間構成“文明的沖突”。這種論調不無道理,加之九十年代以來局部戰爭的爆發、恐怖事件的上升,讓人們更加信奉“文明沖突論”。
然而,亨廷頓先生強調的是不同文明形態之間差異的部分、側重的是不同民族之間對立的情緒,卻忽略了各種文明之所以形成,正是出于人類共性上的那些價值追求和道德理念,比如對真善美的向往、對公平正義的肯定。在文明之間,必然是共性大于差異,共同的美好訴求,是各地區文明不約而同生成存在的基礎。文明,就是為區別野蠻而存在的。
何況,任何一種健康文明都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流動的、發展的。僅以靜止形態看文明,每種文明都是對立性的獨自存在;若以運動形態看文明,文明之間便是相互交融的、滲透的、影響的態勢,差異并不阻隔對話,異同也不阻礙交流。
而把世界的沖突歸納為“文明的沖突”,歸根到底,是因為始終抱著“沖突”的眼光在看世界,認為世界不是這樣沖突、就是那樣沖突,而這,恰恰是一種典型的妄圖主導他國、稱霸世界的西方文明的思維。而在中國的文明語境里,傳達的卻是“天下大同”、“四海升平”的理想,這也正是中國一直強調要“和平崛起”的思想背景。
(三)現代化文明
當中國通過經濟、軍事的強大改觀了自己,又通過政治、文化的強大改善了自己,堅持著自我文明中貫穿始終的中國精神,有朝一日,將不難實現在現代化文明面前重新引領世界。而這種引領,不是靠武霸的力量,相反,是靠和平的力量。這就涉及到“文明”的狹義概念:一個國家,一個個人,怎樣才是文明的,尤其是,怎樣才是符合現代文明的。
清朝末年,屢戰屢敗,民族危亡,于是嚴復先生將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翻譯到中國,第一次為國人介紹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這個來自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強烈撼動了國人的神經,原來,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被淘汰!
《天演論》的宣揚有其特殊時代背景,然而在今天,將“弱肉強食”的理論照搬到現代文明,是不對的;將自然規律完全視作人類社會法則,是錯誤的。不要忘記,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的原點,是研究物種演化,而不是社會倫理。但人類文明,恰恰屬于社會學說,而不是生物學說;人區別于動物,就是因為人類文明超越了動物天性。如果人類社會要拋棄自身本來優越于動物界的文明意識,而退回到以野獸本性對待同胞,那么才真是物種的退化!何況達爾文進化論本身是否成立,也早已經被質疑。
倘若“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理由在人類社會成立,那么就會給偏激的種族主義者、極端的宗教分子以強大借口,去肆無忌憚地屠殺他人。而人性的文明意義卻在于,能夠在堅持平等的大原則下去格外有意識地保護弱者,以維持社會的公正。可以說,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才反應出文明的高度。
一個文明的國家,將會以自身的言行告訴世界:現代文明,不是叢林文明的延伸;人類社會,不是動物世界的翻版!
對于國家,文明就是堅持正義、堅持和諧:國家強大,不恃強凌弱;國家弱小,不欺軟怕硬;國家有錯,也不文過飾非。1860年英法聯軍從圓明園得意而歸,那先進的軍備、優雅的文明棍,都修飾不出“文明”的輪廓,然而雨果的一篇抗議,痛斥自己的祖國是竊賊、是強盜,才讓人們看到文明的力量猶存于法蘭西。二戰時期,德國曾一度鐵蹄席卷、所向披靡,然而由希特勒親自參與設計的“一定要帥”的軍裝,也裁剪不出“文明”的身影,相反,戰敗后德國兩任總理真誠下跪懺悔法西斯罪責的身姿,卻是地平線上一道真正的文明剪影。
對于個人,文明就是外在有禮、內在友善。《晏子春秋》說,“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教化,是人類告別野性的轉折點;禮儀風度,是君子為人立世的文明坐標。禮儀是外化,友善是內心,這樣的個體精神組合成了群體意識,進而形成了國家民族的文明形態。《周易》中說,“文明以止,人文也”,又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天幕上的紋飾,是日月星辰,而人類社會中的紋飾,就是文明程度,用文明來教化天下,才是人文情懷,才能社會昌盛。
所以,你死我亡的較量,是動物法則,不是人間準則。人類社會的文明,是和平發展的協同,不是國強必霸的獨大;是互助友愛的關懷,不是優勝劣汰的廝殺。
中國這艘航母已經調轉船頭、駛向現代化,中國這頭雄獅已經蘇醒、精神重抖擻。自新型的中華文明,承前啟后、開拓創新,中和型的中華文明,守中致和、中正仁和。當中華文明經由漫長歷史航道里的一時低谷而穩健走向復興,就意味著《周易》之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到來,意味著中國將迎來一個革新自我的全盛時代,一個引領世界現代化的中國式文明時代。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