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半月談第15期_半月談2017第15期文章匯總
《半月談》是黨政機關公務員必備的閱讀學習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務員申論備考非常好的資料。
下面是網頁閱讀版:
2017年半月談(第15期)(精選)
半月評論:孩子暑期生活難題亟待破解
經過了整個學年的緊張學習,孩子們迎來了兩個月的悠長假期。假日里,孩子們不能脫離監管,誰來陪伴孩子?孩子該去哪兒?暑假怎么過?這成為困擾家長們的周期性難題,孩子暑期生活難題亟待破解。
對于大多數家長而言,暑期雖然孩子放假了,但是家長們并不放假,即使把年假安排在暑假期間,最多不過十余天。
有的家長暑假把孩子送回老家祖輩手中,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代為照看。眾所周知,隔代監護難免存在問題,老人年邁,精力不濟,而中小學生精力旺盛,活躍愛探索,經常是老人透支身體也跟不上孩子的節奏。往往是寧愿任其沉溺“王者榮耀”的游戲世界,也不讓孩子跑出去。
無奈之下,有的家長把孩子交給了培訓機構,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填滿孩子的暑期生活。這些培訓班有特長興趣類的,還有學科類培訓,孩子們不僅要在暑期忙碌輾轉于各個培訓機構上課,還要完成培訓機構布置的作業,甚至比正常上學時還累。一位家長坦言,正如輔導班廣告上寫的,努力一暑假,開學當學霸。自家的孩子玩了一個暑假,人家的孩子學了一個暑假,再開學,孩子恐怕會落入班級鄙視鏈的底端,只能硬著頭皮給孩子報班。
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上課學習不能是暑期生活的全部,這樣會導致孩子厭學逃課,他們更傾向孩子暑期生活的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玩,既滿足孩子玩的需求,又滿足家長學的期望。因此,各式各樣以“游學”為內容的夏令營應運而生。但被寄予很高期望的海外游學,遭到不少家長的吐槽,海外游兩三周,砸了數萬,并未覺得孩子有很大收獲,也就是日常口語鍛煉鍛煉,到名校走馬觀花了一下,真正的大學精神、創新思辨的氛圍并沒有機會感受到。
而那些被困守在出租屋內的臨時進城小“候鳥”,在城市的陌生環境下,忙于工作的父母無暇顧及,不得不面臨再次“留守”的境地,與電視、手機相伴。
破解孩子暑期生活難題,需要把暑期還給孩子,把快樂還給孩子,讓孩子既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加強身體鍛煉,又能增長見識,培養興趣特長,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過一個自由自在的暑假。這不僅是家長應該考慮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都要負起的責任。
一些國家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借鑒:在日本,暑假里,老師和家長會鼓勵孩子們去親近自然、體驗社會,學校會給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和工廠等;在英國,社區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在芬蘭,各種主題夏令營、青少年集體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如做手工、學滑板、騎自行車。
在國內,一些學校也正探索通過暑假作業對孩子暑期生活進行引導:除了傳統的書本作業之外,有的學校布置了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結對子閱讀行動,環保類、扶貧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甚至是記錄下每天幫家里做的一件家務,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盡早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公益組織在暑期開展各種夏令營活動,豐富留守孩子的精神世界。如在山東曲阜,志愿者團隊組織了“留守兒童國學圣地游”項目,把關愛留守兒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利用當地儒學資源融合在一起,每一期都接收100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留守兒童參加活動。
讓學生在暑假有健康有益的事可做,才能把他們從各種宅文化的娛樂項目中拉回來,才能讓家長少一些無可奈何的焦慮,才能讓孩子們多一分快樂和進步。
對學校而言,學校教育要高度重視暑期生活的教育價值。因此,學校應基于兒童內在的愿望和發展的需要,切實加強對學生暑假生活的指導。
對政府而言,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的審批和監管。對各類市場化暑期機構,如暑期托管、培訓、游學等,政府要積極引導,予以規范,對其資質、內容、組織形式、效果進行全程監管和跟蹤。
對社會而言,社區可以為孩子舉辦各種有益身心的暑期活動,如圖書閱讀分享會、琴棋書畫鑒賞、詩詞朗誦會以及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政府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公益性組織參與到孩子們的暑假生活中來,為那些忙于工作的家長提供幫助。
對家長而言,更應該重視利用暑假彌補日常所不能帶給孩子的生活教育與品格教育。家長也不妨利用這一時機,多教給孩子們一點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人格與自省意識。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就是要讓孩子們從自然中汲取陽光、水分,在風雨中扎根開花,在日夜交替中感受四季的變換與美。
暑假應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光,讓我們一起照看孩子的假期,給他們一個安全的空間,也給他們一段難忘的經歷。
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
90年前,以毛澤東、朱德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培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之路。2016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井岡山時高度評價:“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實踐,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擇、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成長具有關鍵意義。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的斗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
孕育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之源。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成功實現了中國革命工作重心的轉移,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經過井岡山一年多的武裝割據實踐,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而堅實的基礎。
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舊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中國革命的力量只有在反動勢力鞭長莫及的農村才有可能首先得到恢復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中國革命找到一條正確道路。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
建設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三灣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從此,這一原則成為我軍的重要原則。紅軍領導人不斷為鍛造新型的人民軍隊艱難探索:提出紅軍“三大任務”、頒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總結游擊戰爭戰略戰術“十六字訣”、創立人民軍隊一系列基本原則。中國工農紅軍成為一支區別于古今中外任何軍隊的新型人民軍隊,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為中國革命探索和積累成功經驗。井岡山的斗爭在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和土地革命等諸多方面為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如著重強調從思想上入黨,提出“用無產階級思想教育黨員”,豐富和發展了列寧的建黨學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盛時期,建立了六個縣級紅色政權和統一的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中國共產黨開始局部地登上獨立執政的舞臺;土地革命運動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斗爭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井岡山的斗爭孕育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進行了高度評價,并且強調:“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發揚井岡山堅定執著追理想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井岡山精神首先就是要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把準航向的舵,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發揚井岡山實事求是闖新路的精神,促進創新創業,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革命如此,建設和改革也如此,都必須從實際出發,敢于開辟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自覺地發揚實事求是闖新路的精神,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我們的事業才能繼往開來、薪火相傳、與時俱進,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發揚井岡山艱苦奮斗攻難關的精神,強化黨員干部責任擔當意識。
艱苦奮斗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現在我們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艱苦奮斗精神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只有不忘艱苦奮斗的傳統和精神,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實處,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堅決頂起自己應該頂的那片天,才能使我們的事業發展壯大,才能永遠保持我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發揚井岡山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精神,實現全民富裕奔小康。
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發展的重要法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只有一心為了群眾,全力依靠群眾,才能匯聚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弘揚井岡山精神,不忘初心
近年來,井岡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的殷切囑托,大力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緊緊圍繞“精準、落實、可持續”的總體要求,切實“抓實抓細,經得起檢驗”,確保三個到位,始終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政治任務來抓。貧困發生率降至1.6%,實現了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井岡山革命老區率先脫貧具有標志性意義。
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起點”--井岡山,既是中國革命的起點,又是全面脫貧奔小康的新起點;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樣本”--昔日的“貧困樣本”,如今華麗轉身為“脫貧樣本”;民生意義:主要體現在“一份初心”--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共產黨人向井岡山老區人民兌現的莊嚴承諾;理論意義:主要體現在“一個注解”--井岡山率先脫貧摘帽,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生動實踐,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的生動注解。
繼續前進,決勝脫貧攻堅戰
精準為先,科學施策,黨建引領,不讓一個老區群眾掉隊。
堅持精準為先,堅決做到扶真貧、全覆蓋。精準識別,創新實施紅、藍、黃三卡識別辦法,精確掃描每一個貧困戶。精準管理,“四卡合一”實現“管”得清楚;“三表”公開實現“脫”得透明。堅持科學施策,確保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找準致富路,家家有產業。大力實施“一戶一塊茶園、一戶一塊竹林、一戶一塊果園、一戶一人務工”的“四個一”產業扶貧模式,確保家家有一個致富產業,戶戶有一份穩定的產業收入。股權促增收,個個有收益。每個鄉鎮建立一個產業示范基地、每個村建立一個產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或以資金、或以土地等形式入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政策來兜底,人人有保障。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戶,疊加實施差異化的保障政策,牢牢兜住貧困底線。共圓安居夢,戶戶有其屋。實行四種安居建房模式,采取“五個一點”辦法籌措資金,確保每一棟危舊土坯房都能拆得動、建得起、住得進。基礎大提升,村村有變化。積極開展“兩個消滅”專項行動。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群眾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安全房的基本愿景。堅持黨建引領,實現小康路上黨旗揚、動力足。所有行政村都下派“第一書記”,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幫助村級黨組織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加大實用技術培訓,實現黨員帶著群眾“一起走”。創新脫貧工作機制,以鮮明導向把力量引導到脫貧攻堅上來。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接地氣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路子。
堅持黨的領導,是決戰決勝率先脫貧的最堅強保障。精確瞄準“靶心”,是決戰決勝率先脫貧的關鍵。產業長效造血,是決戰決勝率先脫貧的根本。突出志智雙扶,是決戰決勝率先脫貧的內生動力。社會合力攻堅,是決戰決勝率先脫貧的有力補充。
下一步,井岡山堅決兌現“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減動力,做到“整合上級資金力度不減、爭取社會支持力度不減、本級財政投入力度不減、黨員干部幫扶力度不減”,牢牢抓住“產業為根、立志為本、機制為要”三個關鍵,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可持續脫貧。產業為根,解決收入上的可持續;立志為本,解決精神上的可持續;機制為要,解決保障上的可持續。
井岡山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可以告慰無數革命先烈的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偉大事業正在不斷推向前進,他們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理想正在逐漸變為現實。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紅色引領,加速綠色崛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講好愛國故事,發力何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狀調查
來這里,體驗歷史,感知未來--四個教育基地的變身故事
實證歷史文明,我的驕傲在良渚
作家馬爾羅曾賦予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一個華麗的定語--“充滿信徒并且永不荒蕪”。浙江良渚博物院也配得上此語。
灰白色方形建筑,外觀簡潔流暢,河流環抱,青草相映,藍天白云之下,良渚博物院呈現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融合之美。
“建筑外墻全部用黃洞石砌成,遠看似是一件美麗古玉。”良渚博物院院長馬東峰說,來到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距今5300年至4300年左右,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廣袤土地上,良渚文化開創的絢麗篇章。
1936年良渚文化首度面世;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一批高等級墓地和人工堆筑的大型宮殿基址被發現;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基于良渚文化的獨特內涵以及它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義,良渚博物院應運而生。
發達的犁耕稻作農業,分工精細的手工業,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復雜的社會結構,清晰的社會階層分化,完備的禮儀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為代表的卓越藝術成就……良渚博物院承載著華夏的原初記憶。
“歷史、文物很能引發文化的認同感,這也是文化類基地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獨特優勢。”馬東峰說。
深度挖掘良渚文化的內涵,讓國人對華夏文明更了解、更認同。為了取得最好效果,良渚博物院陳列的內容總是體現最新的研究成果。陳列策劃文本也是幾易其稿,由最初的“文明曙光”到“文明之光”,最后確定以“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為陳列主題。
7月17日,良渚博物院迎來近100名北京大學考古暑期課堂學員和港澳夏令營學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等的精彩講座,讓學員在感受璀璨文明之光的同時,更深嘆“歷史活在這里”。
這樣的“第二課堂”在良渚博物院經常開展,結合歷史、考古、文博內容,展開文化認同教育已成為良渚博物院重要工作之一。良渚文化進校園、良渚文化選修課、玉文化節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實現深入參與、雙向互動。
如今的良渚博物院也變得更智慧。“良渚博物院文物數字資源集成整合與分級創建”項目的劇本編創、數字采集、媒體制作正在不斷推進。“在我看來,這里應該可觀、可學、可觸、可玩。”馬東峰說。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長廊里,人們穿越悠長的時空隧道,觸摸華夏先民生存和發展的每一個印記,油然生發對古老中華的驕傲。展廳里,休閑場所設有互動游戲,孩子們模擬華夏先民蓋房子、搭水井、捕魚等日常生活,體味著中華文明的最初脈動。
劉公島:“不沉戰艦”訴說甲午國殤
劉公島,不僅僅是個島。這里是北洋水師的成軍地,當年修建的鐵碼頭屹立不倒。梁啟超曾言:“喚起吾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遍布山東威海劉公島上的炮臺、北洋水師遺址、大量的遺存建筑,仿佛在訴說那段屈辱史。“這里是近代中國的立體教科書,子孫后代應以史為鑒,知恥后勇。”研究甲午戰爭30多年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原館長戚俊杰說。
講述國殤、國恥,劉公島突出國防、海權等主題,先后修復開放了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威海水師學堂、黃島炮臺、東泓炮臺、旗頂山炮臺等8處北洋海軍文物遺址,完成了北洋海軍提督署原狀復原改造。劉公島管委會副主任周德剛認為:“來到這里,可以使人們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北洋海軍當時的工作、生活狀態。”
在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國首個釣魚島主權館也在劉公島開館。
劉公島還巧借駐島部隊資源,成功打造出“小海軍夏令營”品牌,每年接待近千名中小學生進島,接受愛國教育的熏陶。
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中,借助場景還原、3D影視、聲光電與多媒體復合等多種手段,展覽全面展示了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歷史全景。孩子們漫步館中,仿佛穿過120多年的時光隧道,親歷那場震撼人心的戰爭:黑煙滾滾,炮聲隆隆,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向敵船奮力撞去……
警示教育成為劉公島國殤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員王得志參觀完后說:“殤思廳內的系列警示、歷史選擇廳內的深邃問答讓人印象深刻。‘落后就要挨打’‘腐敗導致滅亡’的警語牢記心中。”
在劉公島,國殤教育不僅傳遞歷史的悲涼回憶,更有著對民族復興的向往。基地講解員李翠翠說,調整后的展館內容、布局和講解詞,將劉公島的歷史放在民族復興的大背景里講述,使教育基地突破一般歷史知識的簡單傳承。“聽完講解后,學員們常常深受感動,默不出聲。”
劉公島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場,來到劉公島這艘“不沉戰艦”上的人們,回望中華民族的救亡探索,在國殤教育中領悟到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最終選擇中國共產黨。
紅色,青春,雨花臺
--“敬愛的孫曉梅烈士:也許傾盡一生,我也無法達到您的高度,但是我始終在仰望、在追隨,用靈魂愛我的祖國!”
--“尊敬的呂惠生烈士:我們要學習您謙遜廉潔,從不邀功請賞的優秀品質,為他人謀福祉!”
--“敬愛的冷少農烈士: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堅守,只為讓歷史不白白哀痛,讓未來絕不為現在遺憾!”
……
南京雨花臺前,2000多名大中學生和青年職工正在參與一場“給革命烈士回信”的征文活動。一封封回信,讓人們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和感染。
從1927年至南京解放,成千上萬的中華優秀兒女在雨花臺慷慨赴死,犧牲時平均年齡不足30歲。他們,用青春、熱血、生命鑄就新中國誕生之路。
如今的雨花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青春與愛國的對話。南京農業大學每年都向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派出一支義務講解隊,利用周末為參觀者講述烈士故事。理學院大四女生孫韻婷說:“以前我遭受打擊才肯拼搏,當講解員之后,受到烈士愛國精神感染,自強心態成為常態。”
2016年4月,“雨花臺英烈親屬口述史征集活動”啟動,來自南京24所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奔赴全國,尋找烈士后人,記錄下珍貴的口述史料。
“我們所處時代與烈士不同,但同樣需要養成盡忠報國的血性。雨花臺英烈精神傳承、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囿于圍墻之內。”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說。
這里有尋訪許包野烈士和等待他半個世紀的故事,有郭綱琳烈士“潛伏”式的愛情故事……如何讓英雄的故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能量”穿透時空制約,抵達人們心靈深處?
2016年,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推出了話劇《雨花臺》,以藝術形式盤活“紅色家底”。“2014年底到2015年初,劇組從深入挖掘的20多個典型烈士故事中篩選出10個故事。”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介紹,話劇大量采用歷史人物原話,將不同時期犧牲在南京的惲代英、冷少農、施滉等烈士,編織在一個拼死保護潛伏戰友、送出情報的驚心動魄情節中。
一場演出就是一場與青春的對話。2016年,該劇在南京、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的高校巡演40場,吸引6萬余人次觀看,不少學生抹著眼淚走出劇場。在北京大學演出時,演員謝幕6次,但全場觀眾仍不愿離去,紛紛起立鼓掌致敬。同樣的場景在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師大屢屢上演。
走出劇場后的大學生們將真情實感、烈士名言轉發分享。“分享惲代英烈士的詩--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過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王蕾在朋友圈里大力推薦這部震撼的話劇。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陳志昊說,話劇最后一幕讓他找到如何愛國的答案。“國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他人不能救,唯有我自己。”
信仰,忠誠,為國為民的擔當、風骨與情懷,在紅色與青春的對話中,雨花臺成為人們的精神氣質。
奮起!難忘石破天驚“第一槍”
駐足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陳列館的序廳,1927年那石破天驚的起義槍聲,仿佛在耳邊響起。英雄人物似乎從浮雕上走下,訴說當年硝煙戰火中如何奮起反抗反動勢力,拯救國家民族于危亡。
“功在第一槍”--八一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周恩來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次起義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這次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人民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在建軍90周年之際,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迎來近10年以來的首次改造提升。重新開放后的陳列館新增文物150余件,南昌起義時賀龍使用過的瓷器、朱德使用過的蚊帳、周恩來佩戴過的手表,起義士兵用過的漢陽造步槍、八二式迫擊炮、大刀等武器都在告訴人們,先輩報國之血何其殷熱。
經過工作人員近10年的收集和整理,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從建軍80周年時的800多位增至1042位;南昌起義余部轉戰上井岡山的過程,也有了更深入細致的講述。負責紀念館講解接待的朱小可說,原先展覽的年代上限是1924年國共合作,如今南昌起義被置于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展板內容新增“中國共產黨早期對軍事的初步探索”。一幅南昌起義部隊屢挫屢戰、從失利走向成功的近代戰爭長卷愈發清晰,時時激勵當下的人們。
新科技的出現,讓為國奮起、勇于抗爭的榜樣不再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觸手可及。在二樓新設的“魔墻”上漂浮著許多元帥英烈的大頭照,觀眾點哪個,接著就出來相應元帥英烈的生平事跡,掃描二維碼還能把這些資料保存到手機中。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陳列保管科副科長劉小花說,“魔墻”采用先進的大屏拼接與多點觸摸技術,后臺的云平臺還能幫助工作人員了解觀眾的關注點,以改進展陳服務。大型多媒體場景、360度全息、多通道環幕投影技術等手段也廣泛運用,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立體式”愛國教育。
10歲的李丁光裕是一名小講解員,負責講述賀龍入黨、油畫《血戰三河壩》、一副擔架床等革命故事。來參觀的徐寶潁對她的講解贊不絕口:“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看到孩子們對于革命故事耳熟能詳,非常欣慰,這是一種寶貴的傳承--革命事業和紅色精神后繼有人了。”
在這軍旗升起的地方,愛國基因正在孕育、發芽,一如當年。
警惕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失能”
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都發揮著培育愛國情懷,凝聚民族精神的“社會效益”。但毋庸諱言的是,一些地方做好基地服務、講好愛國故事的難點和挑戰仍然存在:有的陳列品長期不變、內容粗淺,文化挖掘不夠深入;有的表達方式千人一面,同質化嚴重;有的則是軟硬件未跟上時代步伐,互動性低……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愛國情懷、提升愛國精神?
節點性、被動式參觀考問基地“講故事”潛力
近年來,不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相繼免費開放,然而其中的一些基地人流量并沒有預期的高,陷入尷尬境地。“參觀者不少是學校組織去的,逛了一圈,卻對展覽印象大多不深刻。”在15歲初二學生王可祎的印象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很難與“趣味”“生動”聯系在一起。
山東省膠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欒景樂表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成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但從近些年參觀祭掃情況來看,參觀高峰有特定的時間節點,出現在清明、“七一”和烈士紀念日等,其他時間則明顯陷入參觀低谷。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當代江西所副所長吳曉榮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有的基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依然采用一種平面的、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方式,趣味性、互動性差,說教成分多,自然起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講故事’的文化機構,是國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代表者。”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說,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讓公眾有更多的參與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需要多方位挖潛。
“看不懂”、“靠自悟”?要讓愛國主義教育活起來
浙江良渚博物院院長馬東峰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發展目的不僅要重視文物標本,更要重視觀眾的體驗和感受。內容、形式、傳播都要豐富起來。在講好愛國故事這一點上,目前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存在困擾。
不少專家表示,“看不懂”“靠自悟”的現象,在一些傳統的文物博物類、革命歷史紀念類的展館中普遍存在。半月談記者發現,有的展覽多年不變;有的解說艱澀難懂;有的擺放山寨文物,未真實再現歷史遺存,很難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感知愛國故事、歷史文化的魅力。
楊建華認為,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僅停留在參觀舊址、實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資料,跟不上時代腳步,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探索,很難具備時代感;有的愛國主義教育簡單拼湊,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表達方式千人一面,講解員隊伍建設問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一大難點。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知曉、接納、共情、內化為理念和世界觀是愛國主義教育四大基本步驟,目前就一些國內的抗戰紀念館來說,表達方式千人一面的問題仍然突出。
“館內講解員的編制數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沒有變化,但展館面積已經擴大了四倍。”一家地方性革命博物館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各種宣教活動的興起,館里一年要對接300多家機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公眾教育的功能。此外,不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館多址”的模式,陳列館的專業講解力量十分緊張。
講好愛國故事,發力何處
采訪中,多位專家認為,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較為滯緩的建設速度不相匹配,已成為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建議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愛國故事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費開放的力度,突顯其教育價值,并保障經費的投入與使用切實到位,實現基地的可持續發展。自2008年起,國家要求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記者了解到,免費開放補助經費多年沒有調增,而場館陳展及建設現代化水平高,對科技手段、現代化設備設施依賴程度深,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金吃緊。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絕大多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物征集、研究和宣講經費未列入地方財政預算,造成資金缺口,只能從免費開放補助資金中擠占列支。多名基層工作者建議,建立常態化的長效資金保障機制,避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尷尬。
同時要豐富基地構成類型,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想使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們生活當中去。”楊建華說,文物博物類、革命歷史紀念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傳統基地構成模式,還可增加風景旅游區類、科學技術觀念教育類、勞動實踐體驗類基地,尤其應該多建設一些改革開放成果教育類基地,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讓大家感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今天,我們怎樣弘揚愛國精神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披著揭露真相外衣詆毀英烈的謠言屢禁不止,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惡劣影響。
這是一場思想爭奪的熱戰。是坐等人們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是真正把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導權掌握在手里?今天,我們究竟應怎樣弘揚愛國精神?
守好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歷史與我何干”的心態、詆毀英烈的謠言,背后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危險心態。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有的人從否定“老祖宗”到否定中國歷史和現實,從否定重大歷史事件到否定重要歷史人物;另一方面,有人宣揚我們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回憶一次接待多家外國媒體記者參觀展覽館的經歷:他們一同參觀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遺址陳列館、撫順平頂山殉難同胞紀念館等。“外國記者不理解中國人對于九·一八事變的敏感程度和感情。”王建學感慨地說,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夠,外國媒體只知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對于南京及撫順大屠殺知道的甚少;只知道中日之爭,不知道日本侵華是中日之爭的發端。
“這進一步凸顯了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采訪中,多位專家認為,正因為形勢嚴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種“陣地”意識。
如何守護好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南京市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渡江戰役紀念館等為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加大了對歷史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力度。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人、鼓舞人、引導人的作用。
“實踐啟示我們,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要依托陣地建設,不斷挖掘其蘊藏的精神內涵,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才能筑牢人民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整個社會應該形成一個保護、開發、發掘、傳承愛國主義遺產的良好循環。楊建華建議,加大公共投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美化、展陳創新、紀念品開發等環節,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讓參觀者在浸潤式的環境中感知感受、認知認同愛國精神。”
用線上思維倒逼線下改革
“輕松活潑的方式也可以傳播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研一學生董方杰說,在他看來,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很對年輕人的“胃口”。
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是一部愛國主義題材的動漫作品,放在視頻分享網站B站后引發很多年輕人的追捧,其中的經典臺詞“每一個兔子都有大國夢”不脛而走。“幸福并感激著”、“此生無悔入華夏”、“厲害了我的國”……彈幕上“淚目”刷屏。憑借彈幕這種看似“眾聲喧嘩”的方式,青年人在網絡上大聲表達正能量。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長景臨認為,青年群體是未來的主流,他們的審美范式是什么樣的,他們對主旋律表達與傳播方式的真實期待是什么,是我們愛國主義教育改革的著力點。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當代江西所副所長吳曉榮提出,當下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尤其是一些縣級基地,參觀的青少年日趨減少,“主要原因在于把成年人的教育跟青少年的教育混淆了,沒有根據青少年接受知識的特點、規律和心理來進行教育”。
目前,網絡上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正在得到關注和加強。2016年2月,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著力運用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途徑,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如今,各類紀念館、陳列館、博物館紛紛上網。
山東省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顧問姚鴻健認為,愛國主義教育能否成功對接“互聯網+”,形式和載體的創新只是前提,關鍵還在教育內容,不能僅僅把內容復制到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上,而要以互聯網思維倒逼線下改革。
感動、觸動、行動,讓愛國成為自覺力量
愛國主義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凝聚民心、堅定信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是青少年教育,更是全民教育。不少專家認為,在教育宣傳的全面性、系統性和沉浸性方面,可以借鑒部分國外經驗。
在美國,近50萬輛校車上播放最多的歌曲是《上帝保佑美國》《美麗的美利堅》;對于成年人,多數節慶活動都在強化愛國主義教育,10個聯邦法定假日中8個與此相關;各種盛大集會、體育賽事等開場前必唱美國國歌;好萊塢出品了大量的“主旋律”電影……美國人對國家的強烈自豪感是從小到大接受愛國主義和價值觀教育,在生活中時時感受“沉浸式”教育而形成的。
在中國,如何立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讓保護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化成為人們的自覺力量。”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有兩個關鍵群體,一是青少年,二是黨員領導干部。尤其是對后者,不能簡單說教,而是要感動、觸動,著眼于讓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引導黨員干部將感動轉化成感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達到‘感動一陣子、受用一輩子’的效果。”山東省膠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欒景樂說,補精神之鈣,扎信仰之根,方能鑄愛國之魂。只有讓黨員領導干部的愛國基因根植于靈魂深處,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找到精神支柱和不竭動力。
“顏值經濟”擁抱消費升級
相比過去,今天消費者對品牌的了解更多,一些傳統的消費界限也在逐漸消失。
有統計顯示,中國一線城市的男性消費者每天平均花費在整理儀表上的時間長達24分鐘,而且88%的男性消費者會上網查看美容和時尚信息--這兩個數字都比過去10年有明顯提高。
“顏值經濟”范疇不斷擴大
“我每年可能有20%的收入花在化妝品、時裝和包包上面。”29歲的上海白領呂琦說,愛美是人之天性,尤其對大城市的中高收入群體而言,為了更美的外觀造型、更好的產品品質支付相對較高的價格正在成為常態。
對顏值的追求,是中國本土時尚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力。“不僅看臉,還要看氣質。”推動“顏值經濟”的范疇從自拍設備、美容醫院向化妝品、時裝等行業不斷擴展。
本土日化龍頭上海家化高夫品牌市場總監李俊告訴記者,在整個日化產業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目前男士護理市場的年增速仍達到10%至15%。
“皮膚護理一直被認為是女士的專利,但這幾年我們感覺到,男士更愛美了,也更注重‘面子’。從原來一支簡單的潔面乳,發展到爽膚水、乳液、面霜和面膜全系列。”李俊說。
英敏特亞太區美容護理市場高級分析師杜蕾表示,很多消費者感覺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緩解壓力的香氛、沐浴產品,有可能會催生一些新的化妝品品類。
個性化消費也是一大趨勢。中國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只能提供基本功能的“大路貨”,整個時尚產業的供給側變得更加豐富多元,這給了一些“小而美”的產品在大牌圍堵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市場變化背后是科研與資本力量的角逐
化妝品的“黑科技”真不少。抗衰老是一個熱門話題。
專家表示,研究顯示中國消費者肌膚衰老中有30%來自DNA,70%來自諸如飲食結構、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諸因素,中國消費者與其他國家消費者的衰老產生存在差異。只有找到其中的調控因子,才能開發出適合中國消費者的抗衰老產品。
另外,一些最新潮的互聯網科技也被引入到化妝品行業來。
對于品牌塑造來說,營銷和品質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很多人注意到,近年來本土化妝品企業在營銷和傳播上發力甚猛。國內熱門的電視綜藝節目冠名,化妝品企業都是“金主”,為此付出的費用多達上億元。
“不得不承認,本土化妝品的短板在于科研。”化妝品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國際化妝品巨頭每年的研發經費在10億元以上,已經超過很多國內企業的銷售額,但我國的化妝品行業格局較為分散,很多企業的年銷售收入還不到1億元。
擁抱消費升級,品牌建設不可或缺
除了一直強調的內修實力,提升品質,業內認為,外修形象、講好“品牌故事”也不可或缺。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表示,企業講“品牌故事”不是專指做廣告,更不是“虛假宣傳”,而是要用顧客樂于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打動顧客。
業內認為,品牌承載的更多是消費者對其產品以及服務的認可,是一種品牌商與消費者購買行為間相互磨合衍生出的產物。
打造中國品牌的意義,不僅體現在企業銷售利潤的報表上,同時也承擔著傳播工匠精神、凈化誠信環境、展示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
揭開“泛政治化”新型傳銷的面具
山東警方總結近期破獲的多起全國性傳銷大案,注意到新型傳銷迷惑性越來越強,往往將其活動與國家政策、領導人講話和地方經濟發展綁在一起,蒙騙廣大群眾,破壞地方經濟穩定,危害群眾財產安全,亟待加大防范力度。
打領導人旗號歪曲國家政策
今年6月初,濟南個體從業者付筱惠為勸阻家人參與傳銷活動,旁聽了一次傳銷組織舉辦的講座,見識了傳銷分子天花亂墜的吹噓功夫。
付筱惠說,傳銷組織的“老師”聲稱自己身家上億元,吸引聽眾每人參與投資的金額從750元至7.5萬元不等,投資目標是所謂“一帶一路”項目,包括在周邊某國開設賭場等,并聲稱“國內不能搞的項目國外可以搞”。受騙群眾中既有老年人,也有20多歲的年輕人。
盡管這些項目一聽就很荒唐,但付筱惠的母親深信不疑,堅持認為“老師”指明了快速致富的道路。付筱惠多次勸阻無果,還被老人斥為不孝。老人還表示“這是政府的項目,作為老黨員,就要堅決支持”。
將傳銷行為包裝得“高大上”,是傳銷分子的慣用伎倆。濰坊市公安局奎文分局今年在打擊一起以某商城名義開展的傳銷活動時發現,傳銷組織以編印內部刊物為手段展開自我宣傳。翻開這份刊物2016年第1期,可以讀到大量對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互聯網+”“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的曲解。傳銷組織將這些政策“嫁接”到傳銷模式和活動中。
貌似響應國家政策的投資項目、捏造的高額回報率,以及傳銷分子的洗腦式灌輸,讓全國多地群眾聞之心動,趨之若鶩。近日,山東省惠民縣法院對該縣公安局偵破的一起互聯網傳銷案作出一審宣判,主犯被判處8年有期徒刑。
據惠民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大隊長楊衛東介紹,這起傳銷案件中,當事人自稱貫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等國家戰略,以微信為工具,以發展下線的數量為返利依據,誘騙群眾參與。截至案發,當事人發展會員賬號近550萬個,涉案金額達17億元。
在濱州市公安局沾化分局去年偵破的“百川幣”互聯網傳銷案件中,傳銷組織也假借“互聯網+”“一帶一路”旗號,發展所謂“互聯網金融”,涉及24個省區市90余萬會員,會員層級多達253層,涉案金額21億元。
欺騙基層干部捆綁地方利益
辦案民警反映,近年來新型傳銷極善包裝,甚至拉攏欺騙地方黨政干部為其背書,與地方經濟發展事業相捆綁,儼然“合法性”十足。
據辦案民警介紹,“百川幣”傳銷組織主要頭目僅有小學文化,卻能把傳銷活動說成符合國家“互聯網+”戰略,連地方黨政干部也被蒙蔽,甚至為其站臺。
據警方介紹,該傳銷組織2015年召開700多名會員參與的“百川世界互聯網峰會”,會議地點選擇在中部某省一地級市市委黨校,該市副市長到會致辭,商務局局長、副局長等領導干部出席。“百川幣”傳銷組織還組織上百名高級會員,身穿紅軍軍裝、打綁腿,赴革命圣地體驗紅色教育。“為了躲避打擊,他們利用傳銷資金在浙江和四川投資茶葉和檸檬產業,企圖造成發展實業的假象,期望‘規模大了,國家就不好打擊了’。”辦案民警介紹說。
濰坊市公安局奎文分局打掉的傳銷組織在其自辦內部刊物中稱,來自東部某省兩地級市所轄縣農業局、人社局、財政局等機關多名干部參與其“互聯網農業電商項目精英論壇”。一名縣人社局干部還表示,作為合作單位,人社局“時刻盼望著項目在縣里成功落地”。
截至案發,該傳銷組織已發展會員5.8萬人,涉案金額超過10億元。直到偵辦案件,“百川幣”傳銷組織“投資”地區的部分黨政干部還深信該組織帶來的是招商引資項目。
濰坊市公安局奎文分局經偵大隊大隊長夏洪海表示,傳銷作為公認的經濟邪教,近年來往往隱身于“泛政治化”包裝之下,“借勢”發展壯大。
傳銷變種迅速坑騙群眾錢財
與以往不同,新型傳銷普遍借助互聯網發展下線,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面更廣,甚至結合境外引進的新模式,危害更大、打擊難度加大。
濱州市公安局沾化分局網安大隊大隊長楊新忠說,以速成千萬富翁為誘餌,以歪曲國家政策為洗腦利器的新型傳銷,假借子虛烏有的國家項目、國家融資等名義,利用群眾對國家的信任。
多地辦案民警表示,不少群眾全部積蓄為這類傳銷所坑騙,有的是用來買房結婚的錢,有的是打工掙來的血汗錢,有的甚至是家人的撫恤金,嚴重影響了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
惠民縣公安局網安大隊大隊長劉偉說,對部分參與傳銷的群眾調查取證時,即便主要頭目已經認罪,不少參與者依然堅持認為自己在投資國家重點項目,符合當前國家鼓勵的政策。
新型傳銷借助互聯網工具,打破地域和親友關系限制,傳播更快更廣。濱州市公安局沾化分局經偵大隊大隊長李國青說,傳統傳銷主要依靠線下人傳人,而新型傳銷借助互聯網傳播,短時間內就能聚攏數量龐大的參與者,從局地蔓延至全國。在打擊“百川幣”傳銷組織的行動中,警方發現多個以“某某幣”命名的類似變種,雖然名頭不同,但實質相差無幾。
劉偉說,有的傳銷組織短短4個月就能發展會員賬號逾500萬個,裂變速度十分驚人。新型傳銷形式多樣,變種繁多,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
“按下葫蘆浮起瓢”,不少基層辦案民警這樣表達打擊新型傳銷的感受。某種傳銷活動一旦被公安機關查處,會很快推出改頭換面的變種,逃避進一步打擊,且裂變和復制速度越來越快。辦案民警建議,在加強依法打擊的同時,還應廣泛通過以案說法等方式,面向社會加強宣傳引導,避免群眾上當受騙。
海口:內河治污不“夸海口”
都市里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是上天的恩賜和市民的福分。但河水污染黑臭,又成了讓人鬧心的事兒。
貫穿海口主城區南北16公里的美舍河,過去的17年里經歷四度整治,依然黑臭,今天海口人又向美舍河的黑臭“宣戰”了。
治理三變破困局
在河里游泳、抓蝦、摸螺,在河邊散步、釣魚、戀愛……美舍河是許多上了年歲海口人的美好記憶。但近些年來,美舍河的水系被人為割裂,活水變死水,加上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人們環保意識不足,污水直排現象多發,導致美舍河等城市內河污染越來越嚴重。
在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看來,如果美舍河都能治好,那么在海口就沒有治不了的河。從去年底起,美舍河開始了新一輪的治理,此番治理實現了三個方面轉變。
從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吃西藥”快速見成效的工程治水方式,轉變為通過“望聞問切”“喝中藥”式的生態治水方式。
從今年春節前開始,海口市主要領導就跟著專家一趟趟地沿著美舍河走,還專門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土人景觀設計研究院、中科院水生所等機構的一批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駐扎海口,找病因、開藥方。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資源能源所副所長王晨說。專家團隊根據問題開出藥方: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多元系統水環境提升戰略,立足打造貫穿城區南北的重要水生態景觀廊道,以實現“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綜合治理目標。
過去,海口“九龍治水”多頭管理,信息不暢,各自為戰。為此,海口從水務、園林、市政、環保等部門抽調精干人員成立了治水辦,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擔任指揮長,分管副市長和一位市政協副主席任副組長,下設摸排組、環保組等8個小組。全天候現場辦公,建立工作微信群,遇到問題“馬上就辦”。
過去的治水方式大多是“政府包辦”,如今的美舍河治理則是引入社會資本,并采用“PPP(公私合營)+EPC(總承包)+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模式。通過政府和市場兩端發力,保證治理效果的長久和可持續。
找根治病 尋源治污
從今年2月起,海口市政府相關部門和承擔施工建設的企業針對美舍河沿岸的污水排放口進行了全面摸排。排查結果令人震驚,每天直排美舍河的污水竟達8萬噸!目前已對所有污水排放口實施工程性截流,這也意味著每天能減少8萬余噸污水流入河體。部分區域排污管道不完善需新接管道截污,得從檢查井“順藤摸瓜”找到污染源。
“污水點都是靠我們一個個摸出來的,4000多口檢查井,依靠人工摸排的占九成以上,真是一口井也沒有落下。”海口市市政管理局排水管道養護所所長黎軍說。
打擊偷排污水也是美舍河治理的一個工作重點。從3月14日開始,海口市環保部門啟動美舍河沿岸專項整治夜巡模式。今年4月,執法人員在夜巡時發現中海錦城項目建設方私設暗管偷排污水。此前,這個工地就因違規排污被兩次重罰。環保部門對其處以50萬元頂格罰款,對相關負責人行政拘留。
嚴管重罰對其他企業起到震懾和教育作用,美舍河沿線偷排污水現象目前已基本消失。
通過這次治水,美舍河5個示范段的硬質河床護岸被拆除,河岸整體后移,已建設人水和諧的市民果園、熱帶苗木樹種示范基地、濕地苗圃科普教育基地、白鷺等鳥類的棲息地、親水平臺休閑棧道和鳳翔段梯田濕地等,目前完成水生態綠植和水生態修復24萬多平方米。
治水路上考題多
河水能否長清、沿河市民有沒有獲得感,是衡量治水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幾個月下來,市民們發現美舍河真的變了。
炎炎夏日的傍晚,美舍河東風橋段新栽下的苦楝樹、紅樹迎風搖曳,謝艷娟帶著孫子在新修的親水棧道上玩耍,孫子驚喜地發現河里有很多魚。
從小傍河而居的她,看到多年的污河變清,感慨萬千:“政府確實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讓我們在家門口有地方可去,希望美舍河水質不要再反復,孫子能擁有一個親水的童年。”
6月檢測數據顯示,美舍河水體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點位、氨氮4項指標全面達標。污水被截住,水質改善明顯。
如今,美舍河形成灘涂、濕地構成的“可呼吸”生物多樣性水生態系統。與此同時,有了人車分離的騎行專用道,在寬闊的綠化帶上配置了各種健身器材。每天來這里休閑鍛煉的人絡繹不絕。
美舍河的治理讓人欣慰,經過努力,參照美舍河治理經驗,海口市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但海口市區河湖的治理剛剛開始,治理工作依然在路上。海口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剛說,每個區都組建治水辦,河長制的實施更將成為重要的政策制度保障,每條河流設置河長,明確河長責任和問責機制,建立長效機制。
海口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以人民為中心,讓更多的老百姓“親水、近水”。
“新四大發明”,一幅中國新肖像
“賣煎餅的大媽都有支付寶”--來華留學生感受到了科技讓他們在中國的生活更便利。
“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創新時代”--國際組織駐華官員指出這種現象之下的深層變化。
“推動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國外市場咨詢公司專家看到了巨大的經濟影響。
中國生活越來越高的科技含量讓外國友人津津樂道。在一項由“一帶一路”沿線20國青年參與的評選中,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被稱作中國“新四大發明”。曾以古代“四大發明”推動世界進步的中國,正再次以科技創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發展理念。
“賣煎餅的大媽都有支付寶”
“我在中國出門可以不用帶錢包,拿一個手機,就能買所有想買的東西,吃所有想吃的東西,連賣煎餅的大媽都有支付寶。”來自柬埔寨的華裔留學生林金隆說。他顯然很愛美食:“在這里想吃東西可以網上叫外賣,很方便,但在老家想吃什么的話必須要出門。”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請“一帶一路”沿線20國青年談談“最想帶回家的中國生活方式”時,林金隆首先選擇了支付寶和網購。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浩告訴新華社記者:“當時這個訪談結果出來后,很集中就是在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四個方面,所以總結成‘新四大發明’。”
許多在中國生活的國際組織官員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是一名自行車愛好者,他的微信頭像就是一輛自行車,經常在朋友圈轉發有關中國興起共享單車的消息。他說:“共享單車讓騎行回歸人們的生活,因為它既便捷又便宜。”
當然施賀德也沒有忘記本行:“共享單車還能降低交通擁堵,并能鼓勵人們多運動,這有利于身心健康。這些都有助于我們的城市向‘健康城市’轉型。”
“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創新時代”
共享單車并不僅僅是一輛自行車,其背后有著衛星定位系統、移動支付、大數據等諸多科技成果支撐。施賀德在談到這個現象時說:“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創新時代。”他認為深層原因是“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到創新之中”,從而誕生許多創新成果,讓人們有更多選擇,改善生活質量。
日本科技振興機構中國綜合研究交流中心專家米山春子感嘆:“中國生活中的科技應用太多了!”她同樣舉了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等例子,認為近十年來日本在創新發展等方面比不上中國。
“推動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
英國弗雷斯特市場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戴鯤在談到“新四大發明”時說:“雖然不是所有這些概念、商業模式或相關科技都起源于中國,但這些產品和服務都改善了旅行者、消費者和市民的體驗,推動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
創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剛剛出爐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繼續扮演著世界經濟增長“主引擎”的角色,而2016年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已上升到56.2%。
許多外國人士都希望能借助中國成果推動本國經濟發展。林金隆說,柬埔寨只有兩條鐵路,速度也很慢,300公里要開約8小時,而他坐高鐵從北京到天津,100多公里只要半個小時。
“中國人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柬埔寨有高鐵的話,經濟就會發展很快。”林金隆說。
在這個“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的地方,熱!居然能掙錢?成了產業?
新疆吐魯番市素有“火洲”之稱,是全國有名的高溫地區之一。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光熱條件,發展“熱極”旅游、沙療保健、高溫試車、干熱自然環境試驗場等新興產業,使高溫逐漸成為驅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熱引擎”。
“火洲”頻破“熱記錄”
“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吐魯番人的這句自嘲一點兒也不夸張。地處我國海拔最低的內陸盆地的吐魯番,四周高山環抱,增熱迅速、散熱慢。
據氣象部門記錄,這里每年6月至8月平均氣溫高于38攝氏度,高于40攝氏度的天數達35天至40天,夏季正午地面溫度可升至75攝氏度以上。
特別是今年夏至以來,吐魯番市溫度持續攀升。吐魯番市氣象臺臺長胡雙全介紹,在40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持續13天后,7月10日下午17時許,吐魯番市氣溫達到48.7攝氏度,成為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
炎熱狀況至今還在持續。實際上,地面溫度會遠遠高于氣溫顯示值。
位于吐魯番市火焰山景區的觀光溫度計監測,夏日以來,正午地表溫度超過70攝氏度,最高時達88攝氏度。
長久以來,吐魯番市獨特的光熱條件給當地招牌農產品--葡萄,饋贈了“甜蜜”。日照長、溫度高、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積累。
慣性思維中,氣候資源帶來的優勢僅此而已。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當地低附加值的初級農業產品優勢逐漸式微,吐魯番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拉動地方經濟。
“熱極”旅游趁熱興起
隨著人們個性化需求和消費的增長,近年來因吐魯番“熱”慕名而來的游客,開始明顯增多。
正值旺季時節,火焰山景區連日來每天都有3000余名游客到此感受熱浪。沙漠烤蛋、沙療養生等旅游項目的體驗人群,更是絡繹不絕。
吐魯番市副市長帕提古麗·艾比布拉介紹,當地政府開始將“熱”視作獨特資源,大力做好“熱文章”,推動旅游、醫療養生等相關產業發展,以激發新的消費需求。
2016年,吐魯番市在市郊亞爾鎮上湖村投資建成6200平方米的沙療體驗中心,集旅游、治療、居住、餐飲、觀光等功能于一體。
記者在沙療體驗中心看到,五顏六色的遮陽傘,綻放于座座沙丘之上。傘下,人們三五成群地將軀干埋在沙子里,喝茶聊天,直呼“熱得過癮”。
隨著沙療升溫,上湖村的面貌也逐步改變。
沙療中心的主干道兩側,正在建設統一風格、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和旅館,已有68戶農戶蓋起新房,發展農家樂旅游。
將自家小院改造成家庭旅館的上湖村村民艾克拜爾·尼亞孜,今年家庭旅館純收入已達5萬元。
“比種地收入多得多。”艾克拜爾說,游客除了沙療,還采摘葡萄,參觀坎兒井。“現在不僅來的人多了,住的時間也長了。”
知名企業逐熱而來
與沙療旅游產業一樣,干熱自然環境試驗產業,也成為吐魯番近年來又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距離吐魯番市區約20公里處,是一眼望不到天際的荒灘戈壁。
“全國各地需要接受高溫測試的產品都要拿到這里來曬一曬。”滾滾熱浪中,吐魯番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調研員龍艷萍指著眼前2000余畝戈壁灘說,“別小看這塊地,兩年來,這里先后獲批成為我國干熱自然環境試驗基準點和重要的熱區試車基地。”
走進一看,茫茫戈壁被劃分為一塊一塊的園區。玻璃、橡膠、管道、燈具、汽車座包、方向盤等,上萬種產品小部件一字排開。這些產品被靜置在毫無遮擋的戶外,默默接受著太陽的“烤驗”。
龍艷萍介紹,不同的產品抗高溫、抗腐蝕、抗干旱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暴曬的時間也長短不一,短則一年,長則五十年之久。“廠家定期前來收取數據,根據暴曬結果鑒定產品質量或進行產品更新換代研發。”
為此,吐魯番市相繼建立配套實驗場與檢驗中心,使企業能夠就地實測、就地檢驗、就地產出檢驗結果,為廠家降低了實驗成本。
龍艷萍介紹,過去國內不具備條件,許多車企到歐美國家試車。吐魯番打造的“全國干熱自然環境試驗基準點”和“熱區試車基地”,填補了國內空白。
僅2016年夏天,共有138家企業、1400余輛車、2000多人在吐魯番試車實驗,拉動了當地賓館、餐飲、運輸、維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直接拉動吐魯番消費近8000萬元。
當地一位干部介紹,曾幾何時,政府為了招商盡力回避吐魯番的“熱”,擔心極端的天氣會嚇跑投資商,而如今高溫已成為當地對外積極推介的資源,正為拉動地方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采砂、侵湖、黑臭水:洞庭湖殤誰之過
洞庭湖三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為零,采砂問題突出,生態破壞嚴重,劣五類的黑臭水不斷增加……
7月31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以下簡稱督察組)在湖南督察反饋會議上發出嚴重警告。
監測難覓三類水,“新侵湖運動”猖獗
水面達82.7平方公里的益陽大通湖,2012年申報為國家良好湖泊。
天泓漁業公司圍網養殖為了最大限度獲利,往湖里大量投放飼料、肥料,造成水質從2013年的三類下降為2016年的劣五類。
常德市安鄉縣的珊珀湖曾煙波浩渺、風景秀麗,在2013年還是飲用水備用水源地。
隨著一些養殖企業持續投肥養殖,湖水水質淪為劣五類。湖旁溝港啞河水體發黑發臭,飄浮著厚厚一層綠色藻類,聞之作嘔。
此次督察組列舉的一系列典型案例,給洞庭湖水環境亮了黃牌。
半月談記者深入湖區了解到,洞庭湖生態環境現狀堪憂,與工農業污染加劇、多種市場開發等“新侵湖運動”密不可分。
非法采砂、侵占濕地現象嚴重。
近年來,占湖泊濕地搞建設、辦旅游、搞養殖等,導致一些水生態良好的湖泊水域萎縮。尤其是采砂,像血吸蟲一樣蠶食洞庭湖肌體,破壞了生態環境。
在多名專家看來,盡管相關部門一再重拳出擊整治采砂,但由于采砂利潤豐厚、地方利益糾葛等原因,水中“軟黃金”依舊被瘋狂采挖,甚至一些監管部門和領導干部也加入其中。
督察組警告,采砂作業不斷蠶食洞庭湖濕地洲灘,觸目驚心。
如越冬雁類重要棲息地雁子洲已被挖除約4000畝;岳陽市灝東砂石公司非法侵入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核心區,2016年8月至9月侵占保護區核心區160畝。
工業入侵增加。
當前沿海地區及長株潭地區產業轉移,一些容易造成污染的產業,如陶瓷、建材、生物醫藥等企業紛紛來此,很多甚至沒有污水處理設備。
一些企業、園區換上與生態、環保相關的新名字,從事的還是高污染、低效益的制造。
多地群眾反映,湖區一些企業惡意超排、偷排。
有的將暗管布設在環保部門的自動監測點位前方,再引干凈的水流過監測點位;有的將排污暗管從水下伸向河湖中,把污水“注射”進河湖肌體;有的地方雖然耗巨資建設污水處理廠,但因管網配套不到位收集不到污水,成了擺設。
經督察發現,2015年岳陽市君山公園水上開發中心將后湖大面積水域外包,部分水域用于干湖捕撈,造成生態嚴重破壞。
令當地環保機構、環保志愿者憤慨的是,從2015年開始,該開發中心獲得生態補償,做出終止對外承包、不再排水捕魚等承諾,但領完補貼后,竭澤而漁并未停止。
“三難選擇”落入發展怪圈
地方經濟要發展、湖區群眾要增收、生態環境要保護,湖區面臨著“三難選擇”。
多名專家指出,在此背景下,現有治理速度和保護力度必須大大增強,否則遏制不住湖區水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
對于洞庭湖面臨的生態問題,他們均指出:“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必須對癥下藥。”
開發性條款多,限制性條款少。多位基層干部和群眾反映,侵湖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是當前仍未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相關地方制度設計和實際執法依然單一從“促進發展”出發。
例如,違法超標排污,環保部門只能一次性處以應征收排污費的數倍罰款,涉湖建設項目不經環評審批擅自建設,往往依法“責令補辦”,而“責令恢復原狀”缺乏強制措施。
多名干部指出,洞庭湖水域無序開發,缺乏基層組織的有效監管。甚至有的地方基層還鼓勵或默許搞破壞式開發。
有的領導干部認為民間環保訴訟案件是“小題大做”,不是想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而是想辦法壓制群眾意見。一些工農業生產者沒有樹立綠色理念,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專家建議,通過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改善洞庭湖水質。在洞庭湖區及湘江、沅江、資江、澧水流域建立省級層面的“入河污染物總量”監測計量體系,為基層行政區創造公平的發展競爭環境。
只有強力監督,才能破解“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魔咒,讓洞庭湖生態環境轉勢向好。
創新便民三問--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近觀察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所有地區都實現了“發新停舊”,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2800多萬本,不動產登記證明2500多萬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在全國全面落地實施。
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統一了什么
“現在辦證完全是一條龍服務,不用跑來跑去,真的方便多了。” 在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國土資源所辦事大廳窗口前的周老伯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提前準備好需要提交的一份材料后,只需要到距離自己家最近的安豐鎮國土資源所一次,就能完成材料提交、繳稅等手續。
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梳理、統一了辦事流程。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中出現的多個“化多為一”為群眾辦事提供了方便。登記職責整合到國土部門,不動產登記有了系統化的指導,責任明確;審核流程統一再造,各有關部門在辦理時限內,按照各自職責同步并聯辦理;申報材料統一成一套,群眾只需跑一個窗口交一次材料……
統一辦事流程的背后是相關數據的打通、統一。寧波市國土資源局總規劃師包宙華認為,不動產登記的流程高效,基礎是各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共享,實現數據一次錄入、自動交換、信息共享,將減少各部門窗口工作人員的信息審核、資料重復錄入工作量,節約工作時間。
提速登記,安全靠不靠譜
“目前,浙江已辦理不動產證書、證明近500萬份。相當于把500萬把鑰匙和500萬把鎖一一匹配起來,不僅要效率高,而且不能出現差錯,工作人員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浙江省不動產登記局副局長錢影說。
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以來,辦證數量增加、業務難度增大、群眾要求增高的情況突出,確保登記準確、安全成為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中的重要方向。
半月談記者發現,基層登記人員非常重視加強業務培訓,積極開展技能大賽和崗位練兵等活動,制定登記標準規范,提升業務水平。
江蘇省不動產登記局局長林顥介紹,全省一年要舉行好幾次針對不動產登記人員的培訓,邀請住建、地稅、國土三個系統的業務專家來開講座、經驗交流會,提高登記人員在多領域的綜合業務能力。
同時,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在海門建設數據備份中心,為全省不動產登記數據提供異地備份,確保登記數據安全。
改革如何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采訪中,不少不動產登記工作人員反映,數據資料還需要深度整合。不動產統一登記的一個重要使命是要摸清我國的不動產家底,為未來發展改革的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但現階段,各地不動產登記局大多完成的只是已辦結的不動產登記數據資料的整合,住建、林業、農業、海洋等部門移交的檔案和數據資料絕大部分還沒有完成整合。
業內人士建議,信息融通共享需要繼續擴展。不動產登記涉及的住建、國土、地稅等部門大部分已實現信息共享,但與公安、民政、審計、工商等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還沒有實現。下一步,需要繼續推進各部門之間的信息融通共享。
半月談記者還發現,很多地方都實施了網上預約、網上預審材料窗口提交材料后立即拿證、郵政快遞代取送證等創新性措施,但利用率不高,群眾辦事還大都選擇“親力親為”。“要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將改革進行到底。”浙江省不動產登記局局長陳幸德說。
下一步,各地相關部門還要進一步整合職能、提高數據共享效率,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從羸弱“庶女”到開掛“女主”,網絡文學這盤“菜”到底該咋做?
近20年來,我國網絡文學事業發展迅猛。網絡文學早已不是當初不入流、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庶女”,成了能吸金、會賺錢的“女主”。有網民表示,中國網絡文學已經勢不可擋,與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美國大片并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
一個年增長率20%的產業
近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事業發展迅猛。特別是自2012年以來,我國網絡文學產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年增長率在20%以上。
半月談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33億,占網民總量的43.3%;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3.04億,占手機網民的42.8%,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已達90億元。
根據掌閱文學提供的數據顯示,從讀者性別上看,目前網絡文學的男性讀者略多于女性讀者。
從年齡分布上來看,網絡文學讀者普遍年輕化:21歲以下的讀者占到39%,22歲到29歲之間的讀者占38%,29歲到39歲之間的讀者占13%,39歲以上的讀者占10%。
而從作品類型看,都市言情類仍是讀者喜歡的作品類型,其次是玄幻、武俠和恐怖懸疑類作品。
中國網絡文學受眾已較為充分地分化出細分層次,其分布特征恰好與承載它的媒介相匹配。
同時網絡文學的出現降低了出版門檻,給文學愛好者,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楊爍說,目前網絡文學生態發展呈現出總量大、作品優、效益佳三大特點,我國網絡文學產業已步入黃金機遇期和市場快速擴張期,影響力日益提升,已成為我國全球文化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來看,最受海外用戶喜愛的題材是玄幻、武俠、仙俠等。
水漲船高的網絡文學IP熱
如今的網絡文學IP已經遠非知識產權那么簡單,它就像一只“下金蛋的雞”,以它為基礎可衍生出不計其數的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劇、游戲、動漫。
IP衍生產品的流行與粉絲經濟密不可分,有原著粉絲們的加持與IP自身內容的吸引,使其變現更加容易。《楚喬傳》《盜墓筆記》等熱播電視劇及電影作品相當一部分來自熱門網絡文學IP。
胡潤為網絡文學IP制作了榜單,他說,“中國的IP產業正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文娛行業創造了胡潤百富榜上3.2%的上榜企業家。這個行業既能創造財富,又是投資的熱門。”
企鵝智酷的網絡文學IP價值報告中顯示,2007年至2011年,一部IP劇的平均制作成本僅為每分鐘600元,而到2016年,一部IP劇的平均制作成本高達每分鐘3萬至4萬元。
而由網絡文學衍生出的IP劇的“霸屏”,不僅提高了我國影視作品的關注度與收視率,也豐富了國民的生活與精神世界。
提質成為精品的使命和責任
在網絡文學大行其道之時,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
由于網絡文學作品的發布門檻低,所有人都有機會發布自己的作品,而質量篩選的機制單一,基本取決于閱讀量、受眾的關注程度的現實,導致并非全部網絡作品都是質量較高的,博眼球的三俗文章也有了大行其道的機會。
針對網絡文學生態現有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不僅需要國家來制定相關條例,對產業環境進行肅清整治,也需要對讀者進行培育,呼吁并鼓勵作者創作高質量作品。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夏烈提出,中國的數字化閱讀人數已經超過了紙質閱讀,網絡文學是發展中的文學,富含無限可能,有望成為未來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更有提質成為精品的使命和責任。
關于網絡文學侵權等問題,不少法律從業者呼吁盡早完善出臺關于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的更具可操作性的規范文件。
食品安全謠言不止,百姓“食商”待提高
“熒光劑粉絲”、“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打針西瓜”等食品謠言在朋友圈里鬧得沸沸揚揚,不少人談之色變。食品安全謠言嚴重誤導消費者,對食品行業造成沉重打擊。舌尖上的美味變成了舌尖上的焦慮。
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
長沙市民劉麗華看著手機里播放的視頻,頗感無奈,56歲的她經常被孩子批評“什么都信”。“可是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視頻,眼見為實啊?”她困惑地對半月談記者說道。
近年來,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謠言時有發生。而且每個謠言都“有圖有真相”,看得人心驚肉跳,不禁產生“我還能吃什么”的擔憂。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科主任梁進軍說,從謠言的標題來看,主要特征是以“風險提示”來吸引眼球,激起公眾對身體傷害的恐懼和對死亡的焦慮;從謠言的“信源”來看,通常編造出信息來源于權威人士或權威機構等披露“真相”,關鍵信息源卻模糊不清,有的謠言甚至捏造科學家或專業機構的名稱,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半月談記者發現,一些食品安全謠言措辭激烈,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少謠言用到“致死”等情緒化表達的詞語,謠言的結尾,常常會呼吁網友轉發,如“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祖國的明天,請轉發”等。實際上這些謠言的發布者通常是微信營銷號,其目的是為了吸引粉絲,提高閱讀量和轉發量,為日后營銷造勢。
梁進軍提醒,不能離開劑量談毒性。食物是否有毒跟攝入量有關,離開“攝入量”談食品安全就是“耍流氓”。毒理學中有一條基本原理:劑量決定毒性,也有人把它解釋成“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毒性”并非簡單的“有毒”或者“無毒”,而是“對健康有多大影響”。按經過評估后的食品安全標準正常攝入不會增加健康風險。
謠言傳播的背后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從謠言的產生看,有些食品安全謠言是有人有意編造,別有用心。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辦主任劉富強指出,比如“塑料紫菜”就是造謠者罔顧事實,憑空捏造所謂“真相”,以謀取不正當利益,謠言散播者利用假視頻向生產廠家勒索無理賠償金。
造謠者還會運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偷換概念,如“食品添加劑一定是有毒的”,利用群眾缺乏專業科學素養這一短板擴大謠言散播面積。
食品安全關系到每個人,誰都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健康開玩笑,所以一些人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理,半信半疑但還是隨手轉了,目的就是避免讓家人和朋友受到傷害或將傷害降到最小,但他們忽視了謠言對其他人的傷害。
專家表示,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深層次還根源于公眾對于當前食品安全形勢的焦慮。
共治思維提高百姓“食商”
相關專家指出,治理食品安全謠言需要綜合運用法律、道德、教育、技術等手段,讓科學知識跑在謠言前面,同時要加大對謠言制造者、傳播者的懲戒力度,其中努力提高百姓“食商”至關重要。
劉富強認為,食商是營養與食品安全科學素養,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在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要做到科學看待、正確認知,樹立科學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的理念和理性參與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的責任心。“‘食商’的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與文化、地域、種族、遺傳等都密不可分。”湖南省胸科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張勝康說。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盛明科教授認為,應加大對公眾的食品安全科普,提升公眾辨別謠言的能力。針對容易滋生謠言的信息,要開展預防式科普宣傳,真正把科學道理講通講明,讓公眾多掌握食品科學知識,從而讓食品安全謠言不攻自破,失去傳播的土壤。
梁進軍建議,政府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和監管水平,讓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定責任層層傳導至食品生產經營者、監管部門身上,樹立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品安全行政監管部門要綜合施策,主動作為,堅持信息公開,不給謠言可乘之機。堅決拿出法律武器,將每一個謠言的來源追查到底,讓編造和散布者承擔法律責任。在謠言治理思路上,職能部門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減少“信息逆差”的產生,消除民眾心中的猜忌和不安全感。
整治網絡謠言必須強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劉富強建議,既要加大對造謠者的處罰力度,也要依法追究傳謠者的責任。加強對網絡傳播平臺的監管,嚴厲打擊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蹭熱點”等行為。
城有文明氣自華--重慶江北的文明之旅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僅有美麗的外表是不夠的,同理,一座城僅靠天生麗質和現代氣派,也難以成為真正的“品質之城”。重慶市江北區致力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矢志追求“城有文明氣自華”。
兩張新名片:老馬和小交警
今年5月31日,江北區觀音橋街道鵬潤藍海社區來了一位“名人”--全國時代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道德模范--馬善祥。他以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小事為例,圍繞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講。老馬接地氣的話語贏得陣陣掌聲。
年近60歲的老馬,從事基層調解和群眾思想政治工作近30年,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00余起,撰寫了50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他總結提煉的“老馬工作法”,已在重慶市推廣。
現在,“江北好人多”已形成口碑效應,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1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名、市級道德模范8名、區級道德模范30名,中國好人5名、重慶好人48名、江北好人近400名。
除了老馬,小交警也是江北區一張響當當的新名片。自2013年起,江北常態化開展“中國夢·文明行--我是江北小交警”主題實踐活動,參與實踐的小交警累計達7000余人。孩子們“上崗”當天,總是早早起床,來到活動現場,認真、文明“執法”。
觀音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朱麗燁是小交警中的一名。她說:“以前看著交警叔叔蠻神氣地指揮交通,我以為那很好玩,直到自己當了小交警才發現,當交警是多么不容易。”
志愿者:只要您愿意,我們都歡迎
每周二上午,66歲的社區志愿者楊朋英就會在東方家園社區多功能室教居民唱歌,一教就是六七年。楊朋英告訴半月談記者,她退休前也是做文藝工作的,正好可以發揮所長。現在每周來跟她學唱歌的居民有60多人,“多功能室快坐不下了”。
“我還有精力,又有專業知識,完全可以發揮余熱。”77歲的蔣貴東,退休前是江北區衛生局副局長,也是一名主任醫師。如今,帶領一支20多人的義診隊伍,干勁十足。
江北區叫響了“只要您愿意,我們都歡迎”的志愿服務口號,現已組織醫療、法律、環保等14支專業志愿服務隊,推動“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全區實名注冊志愿者20.1295萬人,占比達23.36%。其中,綠葉義工志愿者協會獲評“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并在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座談會上交流經驗。
聚力:人民的城市人民管
在江北,很多人都知道老舊城區環境綜合整治中的“三問于民”,即整治前問需于民、整治中問計于民、整治后問效于民。江北常態化開展“百姓點子”征集活動,組建“百姓巡訪團”,深入20余萬戶家庭,線上線下收集群眾意見建議5000余條,制定“一街一策”整治方案。2016年底,全區130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百姓管家”自律機制也很有效果。江北區51條主次干道的3662戶商戶主動簽訂“包環境整潔、包市容有序、包設施完好”的“門前新三包”責任書,形成共建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背街小巷臟亂差、農貿市場管理缺失、交通秩序混亂是城市的“里子”問題。為此,江北區連續5年推行區級領導聯系社區的工作機制,由每名區級領導帶領2個重點部門聯系2-3個社區,深入一線,逐項排查問題,逐一指導解決。
江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唐清蓮認為,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是城市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
動輒數萬的假期游學能給孩子帶來什么?真的值嗎?
暑假期間,各類動輒高達數萬元的高端假期游學項目受到諸多家長青睞,這些項目穿著素質教育的外衣,變身神話里的“寶葫蘆”。
高端假期游學項目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半月談記者進行了調查。
暑期游學火爆 營地教育升溫
在原始森林邊的自然營地,孩子們變身小小探險家,依靠自己及團隊的力量走出荒島;到美國哈佛、耶魯等名校上修學分的暑期課程;到英國阿森納訓練足球……
暑期已至,各類中小學生假期游學活動日漸火爆,其中營地教育備受熱捧。
今年暑假,小陳和自己的雙胞胎妹妹,還有一些好朋友參加了一家教育機構在富春江畔舉行的一個孤島求生營地夏令營。在6天5夜的時間內,她和小伙伴們學習孤島求生的技能。
這些天“魯濱遜”式生活讓從小生活在上海的小陳意猶未盡。她說,在夏令營里,大家學習滑翔、攀巖、劃船、急救等各種野外技能,一起讀寫家書,玩得十分盡興。
小陳參加的這種營地教育起源于美國,是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夠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境的熏陶,幫助每一位營員實現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
半月談記者在一家留學機構官網上看到,該機構在今年暑假推出了多種英美游學項目:
如阿森納熱力足球菁英訓練營、名牌體育學校暑期活動集訓營;親子主題類如英國名校文化探索親子體驗營,語言主題類如暑期英語深造集訓營等。
據介紹,足球游學團名額早已在暑假前就已經報滿。
暑期各類游學價格高昂,半月談記者對比多家機構價格,美國游雙周價格在4萬到5萬元,新西蘭14天價格約3.5萬元,親子營價格則翻倍。
多方搶灘市場 困惑隱憂并存
據了解,假期游學在國內仿佛變身成神話里的“寶葫蘆”,只要穿著素質教育的外衣,似乎什么都能往里裝。
運作好的公司有自己所屬或共建的營地,各類課外班紛紛推出自己的主題營,就連以前那些面向成人的帆船、游艇、高爾夫俱樂部也都向親子市場開放。
在行業和市場火爆背后,價格持續高昂、游學效果難以估量、管理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也困擾著家長。
夏令營性質的游學項目有盈利目的,物價部門對其定價沒有硬性規定。
“出去游一圈起碼四五萬,抵我們夫婦倆兩年旅游預算了。”廣州的趙先生為給14歲的女兒報暑期游學項目,已經輾轉了五家培訓機構及旅行社。
而有的家長對價格并不在乎:“只要孩子有經歷、有成長就好。”
某旅行社多次帶隊游學的業內人士介紹,以報價5萬元的美國項目為例,每個人花費約3.5萬元,旅行社至少可從每一人次項目中獲逾萬元利潤。
“這些夏令營性質的游學項目,有盈利目的,并不受教育部門管理。”該人士透露,物價部門對夏令營的定價沒有硬性規定,游學一般是由主辦方根據市場情況制定,不需要審批。
有很多家長并沒有想清楚為什么要給孩子選擇營地教育,只是看到周圍的人都給孩子報名了,也就跟風。事后又投訴抱怨:住在小木屋里,挨蚊蟲叮咬,難道是花錢來受罪的嗎?
還有的家長會反復考量,兩星期的開銷趕上課外班一年的學費,花這么多錢,孩子回來也沒啥變化,值嗎?
“這些游學其實基本與普通觀光旅游團相似,但只要增加了高校參觀、住宿家庭安排或者文化語言課程學習等,價錢就會成倍翻番。”一位旅行業內人士表示。
半月談記者在美國常春藤名校修學游、英倫特色高校游、英國貴族高中修學等不同旅行社的多條線路安排中都發現,14天行程中,不到5天時間用于參觀校園,剩下的時間多在觀光游玩,“游”的比例明顯大于“學”。
一些游學項目存在管理和安全隱患。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游學市場尚缺法律和行業規范:
一方面,游學機構的出境游資質目前尚缺乏規范,什么人都可以組織游學;另一方面,國外承接出境游學的學校目前也沒有任何標準規范。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曦說,游學屬于一個灰色地帶,正規而言應該由學校自己組織,或者由有旅行社資質的機構組織。
但在實踐中,往往是由某些咨詢服務公司,通過其海外對接的一些資源或外包給旅行社組織,開設這種咨詢服務公司沒有門檻與資質要求,不規范操作空間較大。
另外,對于國外承接出境游學團的地陪,很多也缺乏資質,比如在讀留學生,當地兼職的華人或是代理服務的華人機構。
業內人士透露,只要注冊成立一個公司,能搞到生源,就可以把游學項目做起來。“這些隱秘風險的存在其實并不利于這個市場的培育。”
監管亟須發力 消費勿重炫顯
目前組織機構良莠不齊,安全隱患不可忽視,對于游學行為和教學內容的管理規范亟待加強。
專家表示,要知道孩子們的成長既不需要打卡,也不能拔苗助長,要有緩沖的空間,否則就是制造恐慌。如今,大多數機構恰恰就是發現、利用并助長了家長們的焦慮感。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說,在國外,家長們既會選擇一兩周親子旅行,全家人在沙灘上曬太陽,加強家庭間的聯結,他們也會把孩子送到營地里,過集體生活接受鍛煉。這些都在孩子成長中自然而然地發生,不會有先后次序,也不會有嚴格的時間表。
“現在出國留學低齡化日益增多,能提前讓孩子出去看看、體驗一下,在很多家長看來是不可或缺的準備過程之一,游學已進入大眾化時代。”大連嘉得英語學校校長劉小奇說,“培訓機構應該打造游學的4.0版本,作為家長則要理性看待游學,不要跟風攀比,要想清楚讓孩子游學的初衷。參加游學前,多問問培訓機構一些細節問題。”
法國共享單車:政府和私企巧配合
巴黎市政府主導的出租自行車公共服務Velib悄然于7月15日迎來10周年生日。Velib運營10年來已然成為巴黎新的城市象征,其出租規模已經遠超2億次,不僅在巴黎市民中有著近30萬的固定用戶,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也成為Velib的忠實擁躉。
使用頻率高,停靠站點多
現代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始于1968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這項公眾服務與共享單車不同,完全由政府埋單,公共自行車完全免費,但那次試驗并不成功,第一批自行車不是被偷就是被損,最后項目無法持續下去。2005年,法國里昂運用新型的技術和管理推出Velov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獲得巨大成功。2007年,巴黎也進行效仿,推行Velib服務,幾年來受到市民和外界的廣泛好評。
半月談記者在巴黎街頭看到,城市街頭隨處可見Velib整齊劃一的停車樁,巴黎市號稱每隔320米就能找到Velib的停靠點,公共自行車的使用頻率也相當高,記者在市中心Les Halls停靠點看到,每五分鐘就有7次的使用率。半月談記者隨機采訪幾位使用者,其中,有當地市民在家和單位附近使用Velib,也有游客臨時購買一次或多次票卡租用Velib。Velib的年租費從19到39歐元不等,第一個30分鐘免費,隨后每加30分鐘收費1歐元到5歐元不等,對于常租用戶來說,大部分行程都在30分鐘以內,基本上不需要額外花費。
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由私企運營
Velib來自法文的兩個詞--Velo(自行車)和Libre(自由),巴黎市從投資招標到管理運營,開創性地把公共服務交給私人企業運營。
雖然運營權交給私企,但巴黎始終把公共自行車項目作為巴黎市政府力推的公共服務,面向市民和游客大力宣傳。市政府與德高集團展開合作,二者都把巴黎公共自行車項目作為樹立自己形象的工程,政府強調綠色出行、公共服務、公共交通;德高集團則把Velib項目作為公司提倡綠色理念和環保意識的公關項目。2017年,德高集團與巴黎市政府10年合同到期,未來5年Velib經營權將交給一家西班牙公司。
針對破壞,政府補貼與處罰并行
作為公共服務,巴黎Velib也存在車輛損壞、丟失等問題。據媒體報道,巴黎Velib共有23800輛,實際上每天能夠真正被使用的僅有15000輛左右,每年損壞和丟失的有8000輛至9000輛,在部分街區,Velib站點也存在無車可租、站點廢棄的情況。
巴黎市政府對此沒有放手不管:根據協議,每一輛自行車被偷或被毀,市政府都給德高集團補貼400歐元;如果偷車、損車的是還無法接受刑事處罰的13歲至16歲的青少年,政府制定了讓這些孩子到修車廠進行48小時勞動的懲罰措施。
Velib的成功經驗讓巴黎市政府嘗到了甜頭,從2011年開始,借鑒Velib的經驗,巴黎市政府推出了Autolib的電動車租賃服務,6年來蓬勃發展。
從巴黎的經驗看,共享單車完全可以納入政府的公共服務范疇,將之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補充,既解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又符合綠色出行的理念。這項公共服務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投入運營后的服務和管理。要做到既給經營者足夠的空間和權益,又確保公共服務項目不“大撒把”,這就需要考驗城市管理者的經驗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