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半月談第5期_半月談2018第5期文章匯總
《半月談》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必備的閱讀學習刊物之一,也是考事業單位申論備考非常好的資料。
下面是網頁閱讀版:
兩會評論
1 形式主義的深處是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底就新華社一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指示,指出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今年全國兩會,力戒形式主義成為代表委員聚焦的話題。
提及形式主義,人們嘖有煩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重拳出擊力度空前成效顯著。但畢竟是多年積弊,一時難以根除,稍有機會便故態復萌,改頭換面之后強勢反彈。還是要像習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樣,往深里抓,往實處挖。
形式主義的深處是什么?
是官本位的根深蒂固,是官僚主義的陰魂作祟,是官場權力腐敗、管理體制變異和官員心態扭曲的衍生形態。
唱高調風行,漸成一種現象。
上面的決策剛剛出臺,發展的規劃初見方案,便已有一些地方揣摩迎合先聲奪人,在各種表態中,比誰的調門更高亢,比誰的提法更轟動,比誰的目標更宏大,為的都是讓上級“滿意”,為政績“加分”。
行動呢?落實呢?難見下文。
之前中央精準脫貧規劃甫一提出,就有一些地方政府不問當地條件如何,爭相拿出提前達標的時間表;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伊始,就有一些地方官員不暇深刻領會,率先拿出指日可待的愿景圖。刮風造勢,急于求成,結果常常是欲速不達,脫貧之日,很可能就是返貧之時;鄉村振興,很可能就是亂拆亂建。
唱高調風行的實質,是權力的一種衍生性腐?。赫冇^腐敗。
虛張聲勢,是一種政績透支。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另類腐敗,政績觀腐敗。
為官一任,就得服務一方,就得為增進百姓的福利謀一片問心無愧的事業,就得為實現人生的價值留一路可以懷念的印跡。
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那就很可能是兩面人。這樣的官員多了,必然要破壞黨內的政治生態,污染社會的道德風氣。
責任狀依賴,已是一種常態。
無疑,基層單位多是形式主義密集的發生地,基層干部也多是形式主義深重的受害者。
我們在許多地方可以見到,不問權責平衡,不問承受能力,任務層層發包,壓力層層傳導,責任層層加碼。
基層干部背負著過于沉重的“落實責任狀”和過多過濫的“一票否決權”,如牛負重,苦不堪言。
責任狀依賴的背后,是體制的一種基因性病變:壓力型體制。
上個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縣鄉政治運行提出“壓力型體制”一說。意指以任務和指標層層下壓、權力和資源層層上收為特點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如今,政府改革正加快腳步,不少上級部門卻還是想做甩手掌柜,濫發責任狀,隨意向下攤派任務,考核項目無序擴張。這是一種典型的路徑依賴。
物極必反。壓力過大,必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或選擇性執行,或敷衍性交差,或策略性博弈。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等,都由此興盛。
加快改革壓力型體制已是勢在必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規定,嚴格控制各地開展增加一線扶貧干部負擔的各類檢查考評,切實給基層減輕工作負擔。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精準扶貧如是,其他各項工作亦應如是。
格式化創新,也成一種套路。
創新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條新的工作路徑。許多地方反映,上級部門考核鄉鎮工作時,都有專門的“創新事項”加分。
問題在于,鄉鎮政府普遍缺編,人手不足,承擔的任務又是漫無邊際,壓力山大,一些地方優先考慮的還是維持正常運轉,工作創新何其之難。
再從基層干部的心態看,創新會有風險,改革容易出錯,一些人只想出彩不想擔責,害怕主動作為“攤上事兒”,缺少為人民服務的擔當。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紙面上創新、抄轉式創新。為了考核加分,便忙于從互聯網上粘粘貼貼,編造美化文字材料。為了工作創新,便忙著到處參觀取經,將別人的方案“依葫蘆畫瓢”盲目照搬過來。殊不知,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可以想見,格式化創新的橘樹上結出來的會是什么樣的果。
格式化創新的深層,是官場的一種缺鈣型心態:太平官心態。
古人云,“為官避事平生恥”。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風險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明哲保身,滿足于當穩一個太平官,那是為政者自棄和沉淪的開始。
同時,我們還需進一步厘清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把容錯糾錯機制落到實處,讓基層干部工作有信心,有底氣,有奔頭。還當鼓勵基層創新,鼓勵有地方特點的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的探索,推動形成更加濃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創新氛圍。
形式主義反彈,再往深里抓、實處挖,還是忘掉了初心為民,丟失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背離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
只有標本兼治,馳而不息,讓官員在信仰信念的引領中前進,讓權力在民主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我們才能真正擺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反彈式困擾,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
兩會專題
2 交出新時代的民生新答卷之一:新時代民生痛點新期待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的民生需求日益凸顯。黨的十九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直面這些民生痛點,積極回應民生關切,推出民生新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在發展基礎上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期盼落實教育優先,加大普惠性投入和優質教育供給
伴隨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速發展教育事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喊渴”的現象得到極大緩解。但同時,我國優質教育總體稀缺,仍然“緊俏”。各種參差不齊的校外補習機構異常火爆,家長追捧高價學區房擇校陪讀,各色“坑班”“點招”大行其道。
“現階段教育面臨的突出矛盾,概括成一句話就是人民群眾期待更好的教育,而優質的教育供給還是不足。”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代表舉例說,兒童早期教育服務欠缺、學前教育資源不足、課外機構辦學不規范、優秀教師短缺等問題,都是基礎教育需要補齊的短板。
優質教育供給,從全國范圍來看,地區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城區和不同農村之間的差異都比較大,教育資源分布、教育發展水平呈現不平衡現象。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上奉鎮沙洲小學校長榮黎認為,不少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年齡老化、結構失衡、素質不高、流失嚴重”的現象突出,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接受優質教育,成為當務之急。
如何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任教,請得進、留得住、教得好?“這就要求政府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的普惠性投入。”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代表呼吁,加強師范類高校建設,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增加教師職業吸引力。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應該關注職業教育、行業特色教育等細分領域。湖南中方縣職業中專學校校長賀吉早認為,職業教育以實踐、實訓為主,“雙師型”教師比普高教師要求更高。他期盼能把能工巧匠引進學校,真正讓職校畢業的學生學好一技之長,讓職校畢業生成為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相比于知名高校,農、林、水、地、礦、油等行業特色學校近年來略顯黯淡。針對此,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寧鋼代表呼吁,加大對行業院校學科建設的傾斜扶持,引導高校對接行業發展,將發展成果體現在行業人才培養上,顯現在高質量就業上。
【政府工作報告回應】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投入繼續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繼續實施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發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網絡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和師德師風建設。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期盼創業帶動就業,收入更滿意
農民在鄉創業、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正成為一種潮流。“以前我養的土雞一點門路都沒有,年底都要虧本,去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和合作社簽訂了幫扶合同,我的雞養的也多了、賣的也多了。”湖南省瀏陽市中和鎮雅山社區貧困戶朱盛成希望黨和政府幫助更多像自己這樣的貧困戶找到更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重慶市總工會副主席楊帆代表認為,應擴大創業創新的空間,大力扶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讓每個人都擁有干事創業的公平機會。
隨著中國城鎮化和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少人的收入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知識變現、財產性收入等已不鮮見。重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晴說,自己的收入以前以工資收入和投資收入為主,現在新增了通過互聯網授課取得的費用。網絡歌手莊心妍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來保障知識產權,讓勞動和知識能夠越來越值錢。
除了增加就業收入,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打通職業發展通道,“遇見更好的自己”。山東濟南市某銷售公司員工隋永明期盼能夠通過辛勤勞動換得上升空間。“職業成長‘天花板’問題,希望國家能夠加以重視和解決。”
【政府工作報告回應】
著力促進就業創業。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運用“互聯網+”發展新就業形態。今年高校畢業生820多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促進多渠道就業,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扎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加大對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力度。擴大農民工就業,全面治理拖欠工資問題。要健全勞動關系協商機制,消除性別和身份歧視,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業成為我國發展的突出亮點。
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合理調整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補貼制度,向艱苦地區、特殊崗位傾斜。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
期盼養老更有保障,醫療資源下沉
當前,我國老齡化率處在快速發展階段,養老需求正在快速釋放。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公司營銷經理張曉慶代表對半月談記者表示,現在養老問題嚴峻,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值得推廣發展,對高齡老人可特別設立應急救助制度。
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桃林鎮勞動所所長陳慶洪期待,健全參保激勵機制,提高農民的養老金標準,爭取早日覆蓋更多的農村老年人。
重慶退休國企干部蘇維真說,自己的退休金從一個月4000多元到現在5000多元,感覺挺有盼頭的。這幾年,部分物價上漲較快,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
針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升級,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委員建議,依托區域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建設養老產業示范園區,打造集老年療養、老年用品、老年服務、老年文化、老年旅游、老年房產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養老產業集群,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消費層次的老年人需求。同時,加大居家養老補貼力度,引導培養消費習慣;發展養老金融,助力養老產業做大做強。
近年來,百姓對高質量的醫療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問題非常突出。湖南瀏陽市中和鎮人大代表胡立子反映,農村人去鄉鎮衛生院看急癥,床位不足,沒有專業CT設備,如何實現優質資源下沉,期待醫聯體在這方面能有所作為。
山東淄博市淄川區雙楊鎮趙瓦村黨委書記、村主任李久存代表說,高質量醫療設施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農民可望而不可即,他們期盼醫療專家“上山下鄉”進農村。
【政府工作報告回應】
強化民生兜底保障。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撫恤優待等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做好軍烈屬優撫工作。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傾情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難而推諉,不因善小而不為,要讓每一個身處困境者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險。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分級診療。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改善婦幼保健服務。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創新食品藥品監管方式,注重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提升監管效能,加快實現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讓問題產品無處藏身、不法制售者難逃法網,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全。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國家必將生機勃勃、走向繁榮富強。
期盼居住更舒適,環境更優美
“我工作的地方房租很高,而且每天都要跨江上班,面臨‘職住分離’的問題。”驛公里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陳思渝期盼政府綜合施策,加強樓市調控,真正實現“房子是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保障住有所居,需要保障房。不少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保障房時,不注重外立面美觀和居住功能,成為不少買到保障房者的煩惱。綠城樂居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裘黎明說,很多地方認為保障房帶有低檔次的標簽,不少建成后成了第二個城中村。
更好的居住條件也要求治理城市病。“越來越多的生態公園和生態走廊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未來的綠色生活一定會更美好。”北京市民楊俊杰希望,大城市的規劃、設計、治理能讓人“宜居、樂活、暢行”。
江西撫州市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畬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蘭念瑛代表說,資溪縣生態環境有非常大的改善,吸引周邊的老百姓前來游玩,但交通擁堵成為主要制約因素。
從要溫飽到要環保,從要生存到要生態,百姓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湖南瀏陽市淮川街道新北社區居民周宏玉認為,一些城市仍存在噪聲擾民、汽車尾氣、工業污染等問題,打贏藍天碧水保衛戰,任重道遠。
綠色民生呼喚綠色轉型、綠色發展。江蘇昆山市委書記杜小剛代表表示,構建綠色發展體系,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其實就是破壞自身的生存。只有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雙綠”并駕齊驅,才能圓夢美麗中國。
【政府工作報告回應】
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今年開工580萬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要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宜居。
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實行限期達標。開展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深入推進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實施重點流域和海域綜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體。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收費政策。嚴禁“洋垃圾”入境。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范圍,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嚴控填海造地。嚴格環境執法。我們要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3 交出新時代的民生新答卷之二:新時代民生探索新亮點
民生的難點、痛點,就是改革的著力點、發展的落腳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各地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探索民生實踐的新路子、新法子,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創新服務樣態,補齊醫療、養老短板
在江西省新余市,當地醫療領域以集約、共享的模式,為有需要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患者,提供和一線城市同質的遠程診療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拎著吃的,拿著被褥,輾轉千里去大城市的醫院排隊等候,在81歲的張德芬記憶中,老伴患肝癌那幾年,每次外出求醫就像一場逃難。時隔10多年后,弟媳朱慧君腹部出現腫塊且伴有疼痛,當地醫院難以確診。但這次不必外出,她在新余市當地的遠程會診平臺上,就能“網約”到全國各地的專家。
半月談記者看到,按照約定的時間,朱慧君在主治醫生陪同下,通過視頻系統和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開始會診,主治醫生向專家介紹病情和診療情況,實時同步傳送影像檢查、檢驗資料。經過半個多小時的互動問診,專家給出診斷意見,患者腹部更多是炎癥而非腫瘤,并給予臨床治療建議。
和點對點式遠程會診相比,這一互聯網共享理念下的遠程會診屬于點對面,患者可“網約”全國各地的簽約專家。如今,這個平臺已匯聚簽約醫院2000余家,簽約醫生5萬余名。
而對于城市里的群眾尤其是孤寡老人來說,“鄰家照護+鄰家在線”、醫養結合等養老服務的新模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社區就是他們的“家”。“我現在和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只隔一碗熱湯的距離。”家住長沙市雨花區鑫天鑫城的張女士從家里端碗熱湯,去看望住在養老院的公公胡老,進了門湯還是熱的。這是雨花區的創新醫療、養老服務的剪影。
同樣是補齊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重慶于2017年11月啟動社區養老服務“千百工程”專項行動,用3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內新增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重點打造100所市級示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國內老齡化程度最高城市之一的上海,今年將進一步完善“五位一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新增7000張養老床位,改造1000張失智老人照護床位,加快建設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
江西氣體壓縮機有限公司車工組組長陳贛飛代表稱,他所在的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貧困人口越來越少、棚戶區日漸減少,同時,醫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越來越多,這一少一多正體現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抓好民生之本,創造就業崗位
“每天都有事情做、有固定工資拿,不用泥一腳水一腳地干活,每個月還安排了帶薪假期,心里真的踏實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每天為有沒有活干,到哪里去干活而煩惱。”自從到了鎮里的德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作,湖南省瀏陽市龍伏鎮石江村的貧困戶吳清香臉上總洋溢著笑容。
2016年,瀏陽市在湖南省率先而為,在藍思科技建立了首家湘贛邊就業扶貧基地,優先招用貧困勞動力就業,兩年來企業共招用本地貧困勞動力820多人。在此基礎上,該市在每個鄉鎮、街道和園區確定了至少一家企業為就業扶貧基地,為貧困勞動力創造在本鄉鎮或鄰近鄉鎮的就業機會。
在江西,重點打造了集就業、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六類就地就近就業平臺,既解決貧困勞動力“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又緩解企業發展面臨的用地用工難題;在山東,全面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培訓投入,推動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在江蘇,已設立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平臺近50個,促進兩地青年分享信息甚至客戶資源。
人社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2017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降至多年低點。5年來,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600萬人,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在90%以上。
基層公共服務升級,美麗家園建設加速
“一個茅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蚊蠅橫飛、臭氣熏天……”這是過去農村旱廁的寫照。這種如廁方式越來越被新生代農民排斥,改廁成為順應民心之舉。
山東淄博市高青縣黑里寨鎮楊四官村楊慶波說,以前在城里住的孫子不愿意在家待,重要原因就是廁所太臟,“現在廁所改好后,孩子們回來也不嫌棄了”。
從2015年開始,山東啟動農村改廁3年行動,初步形成農村改廁地方標準體系,2018年底全省應改978萬戶可望全部完成,基本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
去年以來,讓城市變美成為江西省景德鎮市實施的最大民生工程。江西景德鎮市長梅亦代表介紹,當地以規劃為引領,在開展城鄉環境大整治、徹底告別臟亂差的基礎上,以入選全國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為契機,打響了一場阻擊城市病的攻堅戰。
除了城鄉改廁,不少地方還實施“農村亮燈工程”。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任橋村安裝的80多盞路燈讓整個村莊燈火通明。任橋村村主任丁學寶說:“路燈剛亮那幾天,村里的娃娃們非常興奮,在大街上玩到很晚才回家。”
有了硬件,軟件也不能輸城里人。“村里建有文體活動中心,能體育健身也能休閑娛樂;大劇院、戲樓、書場、村民議事廳……城市大影院放什么電影,村民也能同步看到,甚至比大城市的演出還豐富。”江蘇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代表說,永聯在“新鄉土時代”就是要打造“農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質,又不失農村特色,要讓村民享受到城市的設施和服務。
城市也在加速建設美麗家園。山東淄博市長于海田代表介紹,淄博是一個工業發展超過百年的老工業城市,去年全市取締“散亂污”企業9523家,完成綠動力提升工程和11.3萬戶氣代煤、電代煤,生態環境大幅改善。于海田表示,淄博下一步將“多還舊賬、不欠新賬”,加快補上生態這塊短板,力爭全年空氣質量良好天數和“藍繁”天數占比分別達到60%和75%。
4 交出新時代的民生新答卷之三:新時代民生工作新思維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和國家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進入新時代,我國在推進各項民生事業發展時,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彰顯出哪些新思維、新理念?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發展紅利,共同富裕,是新時代民生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
重慶市總工會副主席楊帆代表說,只有當民生福祉為全社會共享,社會發展才能激發出強大的內生動力。民生建設關乎民心、關乎國運,必須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引領。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江蘇盱眙縣天泉湖鎮杜山村業盛鮮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葉紅代表說,民生發展問題解決好了,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也才能有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發展成就,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有了成就,是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共享不是坐享,共建還需聚力。”重慶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代表說,更大的“蛋糕”、更多的發展成果,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奮斗、努力創造。“每個人都應當積極投身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辛勤耕耘、努力奮斗,收獲美好明天。”
共享源于共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徐自強委員認為,繼續奮斗、共同建設是新時代的強音。幸福是共同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幸福。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湖南新化縣鋤頭娃農業發展公司農業基地技術員陽海玲代表說,脫貧攻堅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工作之一,面對任務艱巨的脫貧攻堅,整個社會都要參與進來,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
啃民生硬骨頭,須動全面深化改革之刀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也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昆侖一君藝術工作室陶瓷藝術大師王一君代表坦言,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不少領域,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過去40年,我國用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取得巨大成就,現在面對這些難題、短板,同樣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之刀,祛除病灶。
“要普惠民生,就要調整利益,就需要改革。”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袁愛平委員認為,只有改革才能釋放活力,才能把阻礙當前民生發展的不合理因素、障礙去除。中國實踐證明,以改革方式來促發展,是成功的、有效的。
“在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同時,社會分層化、需求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必須對現有經濟利益結構進行新的調整,對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進行改革。”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委員說,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民生領域也面臨越來越多硬骨頭。
啃下民生硬骨頭,要堅持問題導向,讓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步都直擊人民的需求痛點,確保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等民生領域穩步發展。江蘇淮安市長蔡麗新代表表示,要把政策定在群眾需求上,把措施落在群眾滿意上,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務實創新,科學決策,攻堅克難。
啃下民生硬骨頭,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因此更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加大改革力度。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達建文委員認為,當前民生領域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革須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堅實推進。
啃下這些民生硬骨頭,還需要政治智慧,確保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敢于并善于運用改革的辦法來處理和解決好改革中出現或引發的新問題。
山東淄博市長于海田代表表示,解決民生諸多領域的問題需要系統思維。例如,在教育方面,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教育模式,加強制度設計,激發教育教學活力;在醫藥衛生體制方面,要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定位,完善分級診療體系。
民生事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在湖南株洲市長陽衛國代表看來,盡力而為,就是看準的民生事情就要堅決做,財力方面做到當用不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釘釘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實,抓一件成一件。量力而行,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清輕重緩急,想“一口吃成個胖子”,要根據實際財力,計劃好當前和長遠,把握好當省不用的原則。既解決好急時之難,雪中送炭,又要用好有限的財力,打基礎、強弱項。
袁愛平委員認為,在目前的現實情況下,我國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民生問題都解決,其中,核心問題是財力問題。怎么去平衡“盡力”與“量力”的關系,是新時代民生工作面臨的重大考驗。在工作中,不能把“量力”當成不作為的借口,在基本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必須盡力改善民生。
“當前新舊矛盾交織,有些民生問題很難一下子解決,但也要告知民眾,難點在哪兒,原因何在,政府部門有何規劃、打算,制度安排是怎樣的,讓民眾知情并理解。”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黨總支書記聶永平代表認為,“短板在哪兒?哪些該做的事還沒有做或沒做好?哪些潛力還沒有被發掘?哪些條條框框應該突破?多聽聽民眾怎么說,總是沒有壞處的。”
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并沒有改變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當前,我國基本國情沒有變,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各地在盡可能增進人民福祉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基本國情。
“不脫離中國的實際,不違背科學和規律,民生事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重慶市工商聯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華委員表示。
重慶市石柱縣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譚建蘭代表對半月談記者說,做好當前的民生工作,關鍵在于?;?、補短板、兜底線,在于分清輕重緩急,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
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黨委書記滿慎剛代表坦言,民生工作量大面廣、千頭萬緒,各地發展程度、財政狀況不一,尤其需要求真務實,避免不顧各地實際搞“一刀切”,避免為了改變形象而盲目舉債搞工程,避免為了撈民生政績“空喊口號、盲目許諾”。
新時代民生工作應加強對公眾公共福利預期的管理。代表委員呼吁,進入新時代,要從中國國情出發,不要不切實際地吊高公眾公共福利的胃口,讓老百姓在福利方面對政府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不宜許諾很多解決不了、或很難解決、或解決了卻必然犧牲長期增長和發展的問題。
兩會話題
編者按: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提出了許多新任務、新要求。作為地方領導,如何施政一方,造福一方?兩會期間,《半月談》編輯部特約山東東營、重慶奉節兩地黨政領導撰文,結合各自施政實踐,分享施政之策。
5 美麗中國須建設生態宜居家園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既是軍令狀,也是動員令。在地方執政實踐中,應突出打造三個生態,讓群眾更直接、更近距離地感受到生態宜居家園之美。
打造城市生態。美麗城市有多項標準,但沒有生態,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能說是“美麗”。近年來,東營市堅持“大空間、大綠地、大水面、大濕地”的城市特色定位,重點打造三大生態片區。一是森林濕地公園。2016年啟動建設,對25平方公里片區進行保護開發,建設集生態保育、休閑運動、科普教育、旅游觀光、主題活動于一體的國家級森林濕地公園。二是白鷺濕地公園。東營市區內濕地遍布,占山東省濕地的1/4,建設濕地公園有獨特優勢。白鷺濕地公園規劃面積132平方公里,主要建設白鷺棲息繁殖地、覓食地及生態緩沖區,爭取利用2到3年時間完成。三是東營河及北二路片區。東營河是貫穿東營中心城區的一條主要河流,臟亂差問題突出。去年啟動實施東營河及北二路綜合整治工程,全長29公里,總投資96億元,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
打造農村生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出了具體要求。東營市按照省里制定的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2014年,全市建立起了縣區統管、城鄉一體的環衛運行機制,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現象。2017年,提前全面完成農村旱廁改造工程,成為全省第3個全面完成任務的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實施天然氣村村通工程,計劃今年對具備用氣條件的村實現全覆蓋,徹底改變農村取暖做飯煙熏火燎的狀況。今年,東營市還將深入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等工作,積極開展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創建,努力打造生態特色突出的美麗宜居鄉村。
打造自然生態。建設美麗中國,關鍵是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東營過去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重化工業占較大比重。近年來,中央重拳治理污染,連續開展環保督察,為各地治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東營將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按照最嚴格的標準,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突出一個“轉”字,對高耗能、散亂污企業堅決治理,對環保不達標的該出清堅決出清,對非法違法企業堅決打擊,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突出一個“藍”字,加強PM2.5和揮發性有機物的防治,抓好散煤治理,加快燃煤機組(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突出一個“清”字,加快重點河流綜合整治,實施雨污分流改造、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水污染治理工程。突出一個“綠”字,繼續實施“三年增綠”計劃,啟動“綠滿黃河口·美麗新東營”國土綠化行動。突出一個“保”字,加大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保護力度,實施“三年增濕”行動,修復濕地60萬畝,打造濕地生態品牌。
6 “四步走”探索基層治理新格局
社會治理關乎黨的執政基礎、大局和諧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幸福生活,是時代的重要課題,是基層的重要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為各地施政者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導。
重慶奉節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集大山區、大庫區、大農村為一體,發展任務重,社會矛盾多,穩定壓力大。近年來,當地出現了基層干部辦事不公道,農村基礎設施建得多、罵聲多,農村無事酒、豪華墓等歪風盛行,基層組織軟弱渙散,農村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為此,奉節縣探索建立“四步走”工作機制,積極有效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
第一步:摸“四情”——摸清民情、社情、黨情、治情,讓家底清楚、施治精準。有效治理的前提是摸清底數。全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開展“興調研轉作風促落實”行動,由縣領導帶頭,腳往下走、心往下沉,進村入戶調研,每月在村吃住不少于4天;推進干部下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三訪”全覆蓋,做到“家家到、戶戶清”,點對點、面對面、實打實收集基層情況。運用大數據手段,搭建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間三大數據庫,精準建立涵蓋人口、教育、健康、就業、收入、財產等基礎信息的戶情檔案,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依據和支撐。
第二步:抓“四公”——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助公平,以公平樹公信,讓群眾明白、干部清白。群眾“不患寡而患不均”,讓每個人得到其本應當得到的地位和利益,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奉節縣從“公”字破題開路,全面推行一封公開信、一個公開欄、一份便民服務手冊、一張監督舉報卡、一套自辦廣播和一個微信群的公示公開“六個一”,推動公開工作立體延伸、全方位覆蓋,真正把政策交給群眾,把“底兒”亮給群眾。村級事項決策實行“兩委”商議、群眾評議、監督委員會審議的“三議”機制,讓群眾全面知曉、參與、監督和決策基層事務。農村小微項目凡能由集體經濟組織實施的,全部交由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做大“公家”的蛋糕,擠壓“私家”的空間。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對“吃拿卡要、優親厚友”等突出問題堅持“零容忍”,讓“奉公守節、公道正派”成為每名基層干部的座右銘,確保公家人出于公心、公權力陽光運行,不斷提升黨委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步:建“三治”——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善治體系,讓全民共建、全民共享。自治缺失、法治失效和德治失靈是基層治理的突出問題,鑒于此,奉節縣著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構建“善治”新格局。著力打開“自治”新局面,建立易記易懂易行的村規民約,探索成立紅白理事、環衛保潔、治安巡查隊等多個自治組織,推行網格化、積分制、微心愿、流動旗,強引導、硬約束、重運用,實現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育“法治”新觀念,組織民警、律師隊伍等開展“鄉村法治大講堂”,引導群眾學法用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大力營造“德治”新風尚,深入開展“清潔家園、和諧鄰里”活動,組織誠信家庭、孝心兒媳、星級文明戶、新鄉賢等評選,深入開展詩歌“六進”活動,推進“詩承千年、德潤萬家”,馳而不息整治“無事酒”、豪華墓等陋習,培育良好鄉風民俗。
第四步:強“四基”——狠抓基層黨建、基層組織、基層黨員、基層治理,讓方向不偏、引領有力?;鶎狱h建引領基層組織,基層組織發動基層黨員,基層黨員領路基層治理。為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奉節縣縱深推進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編制“兩學一做”、三會一課、意識形態等28項基礎工作操作細則,讓基層干有依據、干有標尺,解決“干什么、怎么干、什么不能干”的問題。大力實施村(社區)支部書記培養工程和“兩委”提升行動,真正建設讓群眾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基層黨組織。打響“三峽之巔·黨員爭先”品牌,開展“黨員回歸行動”,推動黨員“時時亮身份、處處帶好頭、事事我先干”,實現“基層治理工作推進到哪里,黨的建設就延伸到哪里、黨組織服務就覆蓋到哪里、黨員作用就發揮到哪里”。
基層治理現代化
7 不可任性撤村并組
中部地區某縣2017年8月啟動合村并組改革工作,全縣638個村減至323個,減少315個,減幅達49.4%。之所以要進行合村并組改革,起因是該縣所屬省市要求所有村部3年內必須達標——建筑面積300~500平方米。據匡算,每個村部至少需要120萬元,而縣里不可能拿出七八億元經費來建設村部,因為該縣一年的財政總收入還不到10億元。“合村并組,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但問題恰恰就在這里。
任性消滅一半行政村,或是瞎折騰
行政村是有歷史、有傳統、有文化、有認同、有村民歸宿感、有集體經濟(包括村級債務)、有特定社會結構、有靈魂的中國農村基層建制。在長期的基層治理實踐中,行政村往往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生態,具有特殊的社會互動方式。行政村的基礎設施也往往是村民共同籌資籌勞進行建設的。行政村作為基層行政建制,是極為嚴肅的國家政治體系中重要且基礎的結構,該縣在極短的時間、以極不嚴肅的理由消滅了接近一半的行政村,是一種非理性之舉。
顯然,省市要求每個行政村要建300~500平方米村部,是為了讓行政村更好地為農民服務,更好地發揮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作用,提高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縣財政拿不出這筆錢來,完全不用急著在一年內建成全部村部,也可以向上級實事求是地報告財政困難,建村部可以分期實施,或標準稍微低一點,或者請求上級給予經費支持,上級當然也不會完全不考慮該縣的實際情況。
而該縣并沒有認真考慮行政村這個基層建制的獨特性,沒有認真征求群眾意見,而僅僅依據縣財政能力不能建638個村部,就決定將638個行政村合并為323個。
這樣的合村決策,可謂只唯上,不唯實。本來建村部是為了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服務農民的能力,現在卻可能變得更加脫離農民群眾。說撤就撤,說合并就合并,如此任性的折騰,缺少了做重大決策的基本嚴肅性,從而可能引發持續而嚴重的后果。
合村打破村莊原生態,容易大而不實
中央要求,農村基層要做到組織全覆蓋,工作全覆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基層組織應當建在農村熟人社會這個層次上,這與“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道理。
合并之前的行政村,一方面規模比較小,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磨合和村民之間的互動,基本上形成一個熟人社會,成了一個有效的基層治理單元。合并后的行政村,規模大了一倍,基層組織就離群眾遠了一倍。而合并后的行政村要形成新的村莊認同,成為一個新的熟人社會,就要經歷很久很艱難的磨合,造成治理效率的損失。
尤其讓人詫異的是,上級要求每個行政村投資120萬元以上建300~500平方米的村部,這樣的村部不可謂不氣派。全村村干部只有5個,這5個村干部恐怕就只能守在村部,坐在豪華氣派的村部辦公室辦公。這樣一來,農村基層組織就容易削弱與農民群眾打交道的能力,削弱動員群眾、爭取群眾的能力。
合并以后的行政村規模太大,該縣將來可能就不得不在行政村以下再重建村民組一級。在取消農業稅之后的鄉村體制改革中,該縣所屬省份取消了村民小組長。即使重新設立村民小組長,不拿報酬或只拿有限誤工補貼的村民小組長,也缺少做農村基層工作的主動性。
新時代行政村更重要,撤村決策需謹慎
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國家也有越來越多新的農村政策和支農資源輸入農村,這個時候正是緊密聯系農民群眾的基層組織發揮作用、大有作為的時期。任何一個行政村的歷史都包含了農民群眾的愛恨情仇與人生記憶,隨意撤并容易使農民群眾失去對基層組織的預期,造成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村干部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坐班,不是坐在辦公室等農民群眾來辦事,而是要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情況,解決他們的問題,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鶎咏M織的陣地建設必須與村干部的主動性結合起來。否則,無論多么好的基層陣地也無法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地方政府要切實解決諸如村級債務等困擾基層治理的歷史遺留問題,而不能再繼續無視。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權不僅要眼光向上,更要眼睛向下,實事求是地解決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教育
8 陪作業陪出焦慮癥
有人“心梗住院”,有人“腦出血奔急診”……家長們無處安放的“陪作業焦慮”近期廣受關注。
相關統計顯示,中國學生每天寫作業超過2小時,而“陪作業”已成為影響家長幸福感,誘發親子矛盾、家校矛盾的社會問題。
針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教育部門不斷出臺減負要求,但學生負擔為何始終無法降低?
誰知作業苦?1個周末12張卷
2017年12月24日是個周末,本想出去過圣誕節的沈陽市三年級學生小宇卻不得不埋頭寫作業。臨近期末考試,學校留了平時兩倍的作業:12張卷子加英文單詞記憶,其中7張語數英學科的期末沖刺升級卷,5張多音字注音組詞卷。
半月談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中小學生作業量大成為眾多家長抱怨的痛點。
深圳一所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反映,語文每天都有背誦,老師還要求寫童話短文,600字左右,每周一篇,孩子不會的字特別多,得一個個查字典,這樣的作業起碼要用2小時。英語方面,每天都要背誦英文短文,一次是一名外國人介紹他的家庭,人名又多又長總是卡。孩子從晚上8點背到11點,最后帶著哭腔說:“媽媽,我覺得我永遠都背不下來了。”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平臺“阿凡題”近日發布互聯網教育大數據報告——《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以下簡稱《寫作業壓力報告》)。
根據其線上近億注冊用戶、線下近百家實體店用戶調研數據,中國學生每天寫家庭作業2.82小時,或居全球第一。
因為有中考壓力,初中生作業量更是驚人。
女兒去年升入黃浦區一所知名初中的上海市家長王玨說,女兒小學上課外輔導班比較少,到了初中就吃足苦頭。“我現在每天晚上都要陪她做作業,基本每天都要寫到11點之后,我看實在太晚逼她睡覺,但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又得狠心叫她起來補作業。成績好的學生做作業又快又好,但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有大量的訂正、罰抄寫。”
家長兜不住,天天“累成狗”
當前,孩子寫作業與家長關聯度越來越密切,不少孩子每天的作業都需要家長配合出題,或者檢查簽字后,才能完成。
《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中國91.2%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78%的家長每天陪。隨著孩子年級升高,陪寫作業的壓力也沒有降低,7%的高中生家長中每天陪作業4小時以上。
漢口某小學三年級一名學生家長最近辭職回家,專心給女兒輔導功課。
“孩子小的時候,白天工作晚上帶娃,都咬牙堅持下來了。沒想到,女兒上小學以后,每天的家庭作業成堆,復習、預習、背課文、聽寫、默寫、親子閱讀、學唱歌曲、做小報和電子相冊……
全都要家長參與才能完成,感覺天天‘累成狗’,再也沒有精力應付第二天的工作。”
“孩子太小,自律性差,家長怎么能不陪。”沈陽家長李女士說,自己都要先把全部作業梳理一遍,再一項一項看著孩子寫,還要改錯題、講解、準備水果等,疲憊不堪。
報告顯示,75.79%的家庭曾因“寫作業”發生過親子矛盾。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作業問題時很容易喪失冷靜,為此家長和孩子吵架,甚至抱在一起哭都時有發生。
作業量大導致家長對教育不滿情緒嚴重。
“老師課堂不提高效率,把大量題海訓練留給孩子。這樣的教育太不負責任了。”家長李女士說。深圳一名家長在朋友圈里訴苦:“孩子很慘,每天沒精打采。我能幫的,就是教教教,陪陪陪。”
補習機構進一步助長了“作業焦慮”。有學生反映,與學校作業相比,一些補習機構的作業可在手機或iPad上完成,系統立刻批改并有視頻講解。
兩相對比,進一步加劇了家長對校內作業的不認可和不理解。
考題越來越難,“減負令”難減負
從教育部2013年8月發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到近年來遼寧、廣東、江蘇多地發布的“減負令”都明確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沈陽市鐵路五小校長于瑩等專家認為,學校作業屢屢“超量”的原因在于:當前教育模式還沒能形成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機制,考試時為了增強區分度,考題越來越難,老師人為拔高了教學標準和作業標準;此外,一些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課后不得不依靠大量“刷題”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專家建議,推進減負重在落實,要減少重復性作業,精準減負。
一是嚴格控制作業的時長
通過學生評價、家庭評價、教育督導等嚴格落實“減負令”,杜絕重復性作業,盡可能根據學情,因人而異,分類或分層布置作業。
上海市普陀區針對全區學生在睡眠時間、作業時間等指標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兩公示”,即全區所有中小學生課表在區教育政府網站公示,小學生作業情況通過家?;泳W絡每天向家長公示。
二是提高課堂效率,改變評價體系
于瑩說,教師要保證學生每一堂課、每一天、每一階段所學的知識都能在課堂上全部吸收消化。
二年級學生家長李女士建議,把學生的素質成績也作為老師的考核內容,這樣老師才能扎實推進。
三是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學校教育要多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減少家庭自主增負。”十九大代表、遼寧省盤錦市高級中學年部黨支部書記楊丹表示,要減少家長盲目補課的沖動,讓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減負。
四是“互聯網+”或可提供布置作業新思路
有老師表示,如果作業全批全改,每天過半時間都要用來改作業。
科技快速發展,或可為學校作業提供解決新思路:如借鑒一些培訓機構做法,通過APP指導學生完成作業,人工智能批改,配以講解視頻,學生還可以在線隨時向老師求助。
財經
9 支農項目支離破碎,如何攥成拳頭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以支農強農惠農項目為代表,一大批人財物將向鄉村聚集,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缺乏持續性、形不成合力等問題,亟待破解。
支農項目為鄉村振興貢獻“第一桶金”
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昂乃村的養殖小區,道路全部硬化,一排排現代化的棚舍整齊劃一。據昂乃村村主任劉建偉介紹,昂乃村整合內蒙古自治區“三到村三到戶”的項目資金183.5萬元、科技扶貧資金300萬元和特色產業村扶持資金100萬元,將資金折算成母牛,以入股方式與養殖公司達成合作,興建了養殖小區。
“前兩年收益主要用在貧困戶脫貧上,后三年收益將會用在村民養老補貼、因病返貧戶的救助和村里基礎設施維護等方面。”劉建偉說,2017年,昂乃村村民與企業合作的青貯玉米訂單超過240多萬元,貧困戶分紅14.3萬元,集體分紅6.6萬元。
在奈曼旗土城子村,村民馬學良家有兩個大學生,屬于因學致貧的典型貧困家庭。近兩年,馬學良通過金融扶貧貸款政策,先后貸款6萬元。“全靠這筆錢,我才蓋好了自動化的蔬菜大棚,要是市場行情好,兩年內就能把成本收回來。”馬學良邊說邊笑,他有信心在今年實現“摘帽”。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扶貧資金等支農項目的落地,有效解決了鄉村發展的先期資金問題,幫助農戶在產業發展中收獲“第一桶金”。
支農項目純靠補貼難長久
半月談記者在河南沁陽、安陽等地農村采訪了解到,大部分“煤改電”用戶購買冷暖空調、電油汀等解決冬季取暖問題,不僅能耗高,而且取暖效果差。“燒煤七八百塊錢夠用一冬,用空調一個月都得上千塊錢。”沁陽市東義河村村民徐黑妞說。
據了解,為提高用戶改造積極性,河南鄭州、安陽、焦作等地出臺政策,設備購置最高補貼3500元,電價補貼在每千瓦時0.1~0.4元之間。這與周邊省份相比明顯不足,如河北省設備購置最高補貼是7400元。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營銷部市場處處長武玉豐表示,電價補貼很多地方都是暫定一年,后期如果補貼不到位,很可能會“反替代”,即農戶恢復使用燃煤取暖。
支農項目本身具有公益事業屬性,而缺乏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僅靠政府補貼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一些支農模式存在的風險也需要注意。比如,一些支農資金入股模式中,農戶除了分紅外,與企業合作社和企業沒有多少聯系,缺乏長期的利益保障制度,不利于自身產業致富能力的培養。
攥緊拳頭,打出支農項目合力
當前,支農項目資金管理涉及部門多,而且各自為政,“九龍治水”變成“九龍戲水”。支農部門職能交叉和重疊現象明顯,加之部門利益廣泛存在,支農往往風聲大雨點小。支農資金存在多頭申請、重復申請,甚至損失浪費等問題,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重慶市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以農業創業項目舉例說,現在補貼資源分散在農委、水利、農綜開發、國土等不少部門,扶持資金總量不少,但分散在各個項目上,平均一個項目補貼少則兩三萬元,多則二三十萬元,總體上還是撒胡椒面的狀態。王海燕呼吁,聚合分散的部門資金,“打捆”使用,形成政策支持合力。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建議,一要強化并整合支農資金統籌管理,發揮支農項目和資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支農資金的效益;二要對支農資金采取“一攬子”上報、“打捆”下達方式,加強部門協調,上下聯動,減少內耗,竭力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資金投放模式;三要設計一套保持資金分配公平、透明和信息對稱的制度,鏟除“跑部錢進”的動力和土壤;四要動員社會資金參與支持“三農”建設,拓寬支農項目和資金渠道。
宋向清表示,應該積極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支農模式,讓農民、政府和社會資本三方參與,進一步坐實其振興鄉村的本質要義,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村地區。
10 消除“生態貧困”,光伏產業要給力
謹防另一種貧困:“生態貧困”
國家近年來以舉國之力加大環境治理,一些地區的環境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如京津唐地區去冬今春空氣質量就有了大幅改觀,但國內生態環境總體上仍面臨巨大壓力,長時間、大面積的霧霾天氣依然困擾著我國大部分省市。以此角度看,環境生態問題已成為與當年廣大人民群眾吃不飽、穿不暖同樣嚴峻的問題,甚至衍生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貧困,那就是“空氣貧困”、“環境貧困”和“生態貧困”。
在這場“空氣、環境和生態脫貧”的攻堅戰中,發展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是打贏戰役的主力軍之一。近十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從一路追趕、齊頭并進到全面超越的華麗轉身,在技術、規模、成本上已全球領先,已牢牢執住全球光伏產業的牛耳。
然而,在光伏產業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成為阻礙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攔路虎。
狙擊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攔路虎
當前,我國光伏產業從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電池片、組件等一系列元器件的生產,再到下游的光伏發電,都要全額征收各種稅費。如再考慮社保因素,稅費更加驚人。僅從光伏發電端看,每度電的稅費已經達到1毛7分到2毛3分。事實上,各類稅費成本居高不下已成為影響光伏產業比較優勢形成,導致光伏發電需要補貼的首因。
此外,當前通過指標控制光伏發電規模的管制思路,既不符合也不利于市場化條件下產業的健康發展。產業適度規?;l展,促使設備、技術的不斷更新,是光伏成本不斷降低的關鍵因素,倘若一味用指標壓制發展規模,成本下降速度將大大減緩。
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已下降了90%,全面實現平價上網的曙光出現,補貼并不會無限擴大。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光伏發電補貼將在2022年至2025年間達到峰值,補貼金額在1000億~1750億元之間。從2008年到2017年,國家共計為煤電脫硫脫硝補貼超過1萬億元。
呼喚市場化機制和改革性措施
改革開放至今,光伏指標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依然存在,指標如何合理分配不僅讓各級能源部門焦頭爛額,更滋生了權力尋租和腐敗的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國家能源局專門下發了《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促進更多購電方和發電方直接市場化交易,促使光伏電力消納和去補貼的完成??赏ㄟ^競爭性招標的方式,讓企業充分接受市場考驗,達到優勝劣汰的效果。
作為綠色電力的光伏發電,理應成為國家支持的重點產業,應當明確全部減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及其附加,提供一條綠色發展的通道。同時,實施全面減免從光伏原材料和設備制造,到光伏發電各個環節的一切相關稅負,從總量上計算,這部分稅費也并不會對我國當前財政收入造成大的影響。
市場化機制和政策性措施雙管齊下,才能解決光伏補貼資金問題。市場化機制方面,建議全面推行碳稅政策,同時輔之以“綠證”制度,這將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問題。通過收取碳稅還能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成本和費用,從而促使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費逐漸減少,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霧霾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從2008年至今,國家為防止污染氣體排放,已為煤電脫硫、脫硝補貼了10年時間,投入了超過一萬億元資金。而光伏產業作為關乎全國人民呼吸健康的戰略新興產業,我國財政也完全有能力支撐其峰值時每年1000億~1500億元的補貼金額。
為更有力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國上下迫切需要且完全有能力像今日的扶貧攻堅那樣,充分發揮政治和體制優勢,用5~10年時間實現空氣、環境和生態的徹底“脫貧”。
11 遠航!百年疏浚業搭上“一帶一路”快車
航道拓寬、港口挖深、乃至湖泊清淤,無一不依賴疏浚業的支撐。我國的現代疏浚業誕生于1897年成立的海河工程局,到2017年已有整整120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鋪開,疏浚這一“百歲高齡”的產業老樹發新枝,加快出海,拿出完善當地基建的“中國方案”,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
中企出海擎起“中國疏浚”大旗
卡西姆港燃煤應急電站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首批項目,也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該項目配套工程,傳承海河工程局120年衣缽的中交天津航道局(以下簡稱天航局)承擔的卡西姆發電廠港池與航道疏浚吹填工程如今已完工。整個疏浚工程體量凈約479萬方,雖然工程量不算大,但重要性非同一般。
卡西姆發電廠所在地是當地工商業與文化中心,被譽為840公里海岸線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不過,這顆明珠卻因能源不足引發的電力供應緊張而星光黯淡。
改變發生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電力領域合作成為中巴兩國加強互聯互通的重要內容,隨之卡西姆港燃煤應急電站正式啟動建設,緩解當地電力短缺的窘境。作為重要配套項目施工方,天航局依托豐富的疏浚業經驗,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完成了運煤船與電站之間“最后一公里”的港池與航道疏浚吹填工程。
卡西姆發電廠是中國疏浚企業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的縮影。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天航局累計在海外實施項目20余個,先后打入大洋洲、歐洲、美洲等地市場,總合同額超過13億美元。
百年積淀,“走出去”底氣十足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內幾大疏浚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在為當地發展注入新鮮力量的同時,不忘注重環保與人文交流?;赝^去,中國疏浚業“走出去”之路卻并不平坦。
天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疏浚行業“走出去”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對外開放格局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機遇,沿海航道局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則為疏浚行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內在動力。
然而,打開國際疏浚市場談何容易。在國際疏浚市場上,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四大疏浚公司擁有龐大的挖泥船隊,長期壟斷亞洲、非洲疏浚市場。國外疏浚工程的招標是依據國際土木工程師協會編制的菲迪克條款為合同范本。由于內容復雜和外語水平限制,當時的國內企業很難理解合同條件。“最大困難是缺乏國外疏浚經營管理人才和經驗,尤其是商務人才。一切都得從頭學起,難度可想而知。”回憶過往,天航局相關負責人感慨萬千。
新的起點發生在2015年,中國交建整合天航局、上航局、廣航局,成立中交疏浚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疏浚公司,全力開拓國際市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打開新格局,中國疏浚業嶄新的篇章徐徐展開。
借“一帶一路”東風揚起新風帆
2015年4月25日,這是值得中國疏浚業銘記的日子。天航局耙吸挖泥船“通遠輪”“通旭輪”經過40余天,途經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蘇伊士、基爾兩大運河的12500海里超遠距離航行,抵達俄羅斯圣彼得堡布朗克港項目工地正式施工。這是中國疏浚企業在歐洲承攬的第一個疏浚工程。
其實,在“一帶一路”沿線施工也不總是一帆風順,有時還面臨安全考驗。
去年,天航局簽約納米比亞鯨灣港油碼頭項目。根據工程需要,該局調遣耙吸船“通力輪”出國施工。到達碼頭后,船長李志發現,燥熱的空氣中散發著硫化氫的臭雞蛋氣味,水面上漂浮著一層深綠色的泡沫。“這一施工區域有大量海洋生物腐尸形成的硫化氫氣體,一攪動泥層就會有氣體散發出來。”由于硫化氫有毒,工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危險性。天航局一方面改進施工技術,另一方面做好員工思想工作。伴隨著試挖、培訓和演習,施工方案也不斷進行著優化,最終攻克在毒氣中施工的難題。
沙特、巴基斯坦、印尼、阿聯酋、馬來西亞……中國疏浚業海外拓展背后印刻了一長串“一帶一路”國家的名字。從1897年的海河工程局,到今天中交天航局乃至中交疏浚集團,“中國疏浚”前進的腳步越來越堅實,在擦亮了中國疏浚業進軍海外的金字招牌同時,也為這個百年品牌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社會
12 互聯網公益能否Hold住民間愛心
從線下捐款箱到移動支付捐款,從個人轉發捐助信息到平臺發布,當網絡上滿滿的正能量遇到暢通的捐助渠道,一時間當代雷鋒式的愛心助人刷屏不止。與此同時,互聯網公益慈善也面臨一些質疑的聲音:受助人的信息是否真實、捐助方式是否透明、資金使用是否規范……網上的正能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愛心助力還需邁過幾道坎?
愛心涌動,公益爆款遭遇劇情反轉
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楷模,更不缺愿為貧困弱小、老幼傷殘人士獻一份愛心的人。移動互聯網降低了個人求助捐贈門檻,網友只需動動手指就能轉發、完成捐款或認證,通過網絡捐贈來傳遞愛心成了許多人的選擇。
數據顯示,2017年通過網絡實施的捐贈已超過10億人次,捐贈金額超過20億元,有超過半數都是互聯網公益項目。然而,一些互聯網公益反轉的劇情卻讓公眾愛心受挫。
2017年8月,“一元購畫”刷屏,發起方在短短10余天就籌集到1500萬元資金。隨后,有網友質疑作品為成年人代筆,也有人質疑“資金管理費是否過高”。
4個月后,一款名為“同一天出生的你”網絡募捐H5席卷了微信朋友圈。網友輸入自己的生日即可匹配同一天出生的貧困學生,并為之捐贈一元錢,短短兩天時間內就籌集了200余萬元。然而,很快有網友發現H5應用中受捐學生疑似一人出現兩個不同的出生日期,項目發布信息的平臺“分貝籌”是一個企業的微信服務號。
去年“騰訊99公益日”時,一些受助主體利用“刷單”行為騙取企業高額配捐;廣東某文化傳播公司打著慈善的幌子,以“拉人頭”的方式發展會員,行“假慈善、真傳銷”……
消費人心,網絡公益不容出錯
“由于互聯網募捐規制灰色地帶的存在、慈善組織和募捐主體專業性不強、監管和預警機制不健全等因素,互聯網公益‘失控’的情形時有發生。”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程芬說。
廣州市民陳曉敏認為,如今一些慈善機構及個人的煽情手法高明,運用一些商業推廣手段,讓人難以抵擋“指尖上的沖動”。程芬說,有些互聯網籌款產品宣傳利用人的同情心或好奇心,刺激了人們的分享熱情和捐助沖動,也由此催生了慈善消費領域的“剁手黨”。
在程芬看來,沖動型慈善捐助容易帶來后患,當人們發現捐助對象與當初的想象或期待不一致時,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產生憤怒情緒,挫傷慈善熱情。
“一元購畫”被網友質疑后,相關慈善組織稱款項的使用情況會在其官網上公開,騰訊公益頻道也表示,善款執行明細情況會公示并推送給捐贈人。
今年2月,“同一天出生的你”發布方、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在接受半月談記者采訪時稱,基金會之前與云南省某縣扶貧辦簽訂了合作協議,計劃將籌集到的資金用于幫助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學生,“因為出了這個事情錢一直在賬上,正等待進一步調查結果”。
該負責人還表示,相較于商業行為,公益慈善行業的容錯率更低,公益組織消費的是人心,希望公益慈善主體能以此為戒,不要辜負公眾的信任。
制度+自律,還公益慈善一片凈土
爆款與隨之而來的反轉往往讓網友措手不及,互聯網公益慈善要走得更遠,還需公眾、公益機構、監管機構、公益募捐平臺共同發力。
慈善組織需主動提高專業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善款使用效率。公益自媒體平臺“公益慈善論壇”負責人張以勛說:“慈善法的出臺,對慈善組織的專業化水平提出考驗,應確保受助人信息真實、規范資金使用方式、推進慈善組織信息公開。”
完善公眾投訴舉報機制,對失信慈善組織及其個人予以嚴懲。張以勛認為,民政部門應完善網絡募捐監管、網上投訴舉報機制,暢通公眾監督渠道。廣東濟方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曉棟認為,應進一步推進慈善信用管理和聯合懲戒,將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公益募捐信息發布平臺應盡到審核責任,對公益項目的入駐采取更嚴格的“準入審核”。騰訊公益平臺負責人表示,作為互聯網募捐信息發布平臺,他們將建立更完善的公益信息披露機制,讓公眾及時方便地了解到公益機構的籌款總額、支出財務明細和項目執行進度。
程芬提醒,公眾自身也應理性捐贈,待辨別風險后再捐款。騰訊公益相關負責人建議,各互聯網募捐信息發布平臺可推廣捐贈“冷靜器”——當用戶在點擊“我要捐贈”時,可以看到該項目的透明信息情況匯總,以便捐贈人在了解之后,進行理性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