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色图13p/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黄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ar高清视频

2018年半月談第11期_半月談2018第11期文章匯總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19-01-15 13:16:51
  點此下載半月談2018年第11期精選文章匯總(打印版)


  《半月談》是黨政機關公務員必備的閱讀學習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務員申論備考非常好的資料。


  下面是網頁閱讀版:

 

  半月評論


  1  激勵干部新擔當新作為要有新招實招


  如何有效激勵和約束干部隊伍,一直是考驗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極其重要的戰略高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約束和問責,而少部分干部將從嚴治黨錯誤理解為“不干不出錯”,從而缺乏工作的積極性,不敢大膽創新和探索,不能勇于擔當。針對此,中共中央辦公廳最近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以下簡稱中辦《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各級領導干部要“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這為今后一段時期激勵廣大干部干事創業指明了方向,增強了動力。


  新時代鼓勵干部新擔當新作為,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式的表面口號呼吁上,除了精神激勵之外,更需要在激勵制度創新方面做文章,拿出更多的新辦法和實招。科學的考核激勵、通暢的晉升激勵、適度的待遇激勵以及公平的追責激勵“四管齊下”,才能夠從制度上鼓勵干部多當領頭雁,不為甩手官;不做黃鸝鳥,爭當拓荒牛。


  科學的考核激勵,是有效激發黨政干部能動性的指揮棒。


  中辦《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干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切實解決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考核評價干部的政績時,還只是把評價指標簡化為“扣分表”,有的甚至動不動就祭出“一票否決”的“殺威棒”。在考核方式上主要依靠上級長官的行政意志和主觀判斷,或者僅以表面化的數據來體現“科學性”,考核評價工作本身往往也流于形式。


  要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就應當合理設置干部考核指標,改進考核方式方法,防止不切實際定目標,切實解決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


  通暢的晉升激勵,是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的助燃劑。


  中辦《意見》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堅持有為才有位,堅持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使能上能下成為常態。


  與其汲汲于更高的職位,在“升遷焦慮”中患得患失,莫如俯首甘為實干家,以擔當作為建功立業。但同時也應看到,現實中干部職位僧多粥少,一些基層干部感到職務晉升沒有希望。針對這一狀況,一方面,應完善公開、透明、科學的干部提拔制度,在職務職級制度設計上增加一定級別梯度;另一方面,在干部晉升和提拔過程中加大對基層一線干部的傾斜力度,在同等情況下優先任用有基層一線工作經驗的干部。


  此外,在不違反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對基層領導干部職數的剛性限制,根據地區和部門發展的情況來靈活機動地配備干部職數。


  適度的待遇激勵,是增加廣大干部獲得感的必要保障。


  必須承認,作為共產黨人,黨員干部確實不應該把經濟收入作為衡量是否應該創新干事的首要標準,但需要正視的是,公務員和其他職業一樣,在適當的情況下也需要適度的待遇激勵作為職業激勵的一種手段,特別是針對晉升空間較小的基層干部,適度的待遇激勵更具獲得感。


  如何健全干部待遇激勵保障制度體系?這需要出實招,帶“含金量”。如: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完善公務員獎金制度,推進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結合公務員分類制度與薪酬制度改革,試行黨政干部寬帶薪酬制,推動其工資收入與工作績效掛鉤,與當地生活水平掛鉤,對于廣大干部來說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公平的免責激勵,是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的機制保證。


  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改革舉措,但一些地區和部門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問責層層加碼、過多過濫現象,一些黨員干部施政和行事風格趨于保守,乃至產生懈怠心態。對于大膽創新、積極進取的黨員干部,建立一套公平精準的容錯糾錯機制,能夠打消他們不必要的顧慮和擔憂,為他們干事創業提供必要的激勵空間。要努力做到精準,對黨政干部的改革探索行為在主觀意圖、利益關聯、行為效果等方面進行有效的界定和識別,逐一規范免責減責的情形與裁量空間,在問責的尺度上進行細致的定位和區分。


  針對此,中辦《意見》明確提出“三個區分開來”: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錯誤,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


  只有遵循“三個區分開來”,才能確保容錯在紀律紅線、法律底線內進行。只有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才能切實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


  半月講解


  2  志成世界科技強國,兩院院士大會釋放哪些信號?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發出新時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的“動員令”。


  成就喜人,形勢逼人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六個堅持”“五個著力”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六個堅持”即: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五個著力”即: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著力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著力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著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國人有目共睹,自信倍增。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科技成就亮點之后,緊接著振聾發聵地指出:“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動員令”: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自主創新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突破


  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表示,我們必須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加把勁就會在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搶占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機。


  自主創新從哪里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體制改革為科學家松綁,讓千里馬競相奔騰


  早在4年前的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條改革任務,目前已完成110多條改革任務。與此相關聯,幾個重要改革方案接連出臺,包括《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熱烈歡迎。


  這些改革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的還沒有完全落地,要繼續堅決推進,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在此次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引起院士們的強烈共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杰院士、中國科學院周琪院士表示,科技體制改革還是要圍繞人來改,要為科學人才松綁,讓科學家沉下心來做研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3  海航:以改革創新助推發展


  2018年是海航集團創業25周年。自1993年創業以來,海航逐步實現了從單一地方航空運輸企業到全國性航空企業集團、再到全球現代化服務業綜合運營商的三段式跨越發展。


  敢闖敢拼勇創一流


  海航在創業過程中,發揚敢闖敢拼的精神,在多個領域、多個節點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海航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中國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資航空公司,中國境內唯一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首個中美綠色示范航線航空生物燃料航班等,都來自于海航的改革創新精神。


  與此同時,海航緊緊圍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航空旅游、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三大核心主業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整合產業資源,打造并擁有了航空、租賃、IT分銷等7個世界一流產業和以中國內地首家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海南航空為代表的一系列世界級品牌。當前,海航擁有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英邁國際、全球最大的航食供應商Gategroup和全球最大的航空及地面服務供應商Swissport;擁有全球第二大集裝箱租賃業務集團、世界第三大飛機租賃業務集團渤海金控;以及全球第二大機隊規模等。


  如今國人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常常能看到海航人的身影,體驗到海航海陸空、全方位、多元化的優質服務。截至2017年底,海航累計開通“一帶一路”航線102條,5年來累計運輸旅客1102萬人次。海航推進西部大開發,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旗下天津航空、祥鵬航空、西部航空、烏魯木齊航空等扎根支線,致力于改善中國西部地區交通通達性及便捷性,堅持不懈培育西部地區航空市場。2010年7月,海航榮獲“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


  跨越發展服務社會


  海航始終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海航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汶川與九寨溝救災、運送海地維和部隊、埃及和利比亞撤僑,處處有海航的身影。海航精準扶貧多點發力,25年來在國內外開展的公益項目已超過100個,累計在公益慈善上投入逾100億元。15年來海航光明行累計幫助7000多名患者重見光明;15年堅持不懈,投入2000萬元打造百口至善井,使海南逾30萬人喝上甘甜井水;海航“送愛回家”已為近1000個家庭送去團圓。


  海航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知名機構合作開展了“海航海南SDGs扶貧示范村”“加納學校營養餐計劃”等公益項目,并獲得“中華慈善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杰出企業”、聯合國“南南獎-企業社會責任獎”等多項榮譽,公益慈善行為獲得國際國內認可。


  海航在25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治理模式作為實現海航愿景的重要載體,探索建立了“企業+慈善”經濟新模式。企業方面,以產業為核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慈善方面,以公益為核心,造福社會、造福人民。海航集團所有個人股東承諾,他們在離職或離世時將捐贈其所持有海航集團的全部股份交給慈航基金會,最大限度實現管理團隊社會價值追求。從2010年開始,海航創始人就開始捐贈股權,目前慈航基金會已擁有海航集團52.25%的股份,海航已成為由社會公益組織控股的經濟實體。


  緊跟時代不斷創新


  海航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海航25年發展的成功經驗,就是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革創新。


  ——堅持黨的領導,響應國家號召,將企業發展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結合起來。海航積極響應“西部大開發”號召,實施“毛細血管”戰略;發展支線航空,融入區域振興,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助力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緊跟國家外交戰略進行產業布局,跨出國門,走向世界。支持服務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結合集團優勢資源發揮積極作用。


  ——堅持創新發展,塑造海航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25年來,海航堅持創新驅動、敢為人先,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勇立潮頭開啟新時期商業文明。創新讓海航不斷在競爭中持續發展,在發展中超越自我。


  ——堅持戰略先行,不斷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海航堅持順應潮流,謀定后動。海航成立了專門的戰略研究機構,深刻研判世界發展形勢,從《海航運輸發展3年計劃(1993-1995)》,到《三、七、九戰略》,再到啟動海航轉型的《超級X計劃》,彰顯了海航創業者們的戰略預測和規劃能力。海航不斷優化管理體制機制,并及時總結整理,用7種語言發行《海航的神秘密碼》與社會共享管理財富。海航的發展歷程和管理經驗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先后4次被納入哈佛商業案例。


  ——堅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回饋社會。海航積極參加抗震救災、扶貧濟困、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讓海航的事業立足于社會,回饋于社會;讓海航的事業扎根于人民,受益于人民。以“一滴水”精神融入時代大潮,與世界命運與共,與國家和民族同頻共振。


  ——堅持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增強海航軟實力。海航圓融東西方文明,培育了具有深厚社會基礎和持久生命力的企業文化。從“凝聚、奉獻、騰飛”的創業精神到“至誠、至善、至精、至美”的服務理念,從“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分享、大眾成就”的共同追求到 “圓融、共享、分享、生態”的發展理念,海航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充實軟實力的內涵,用企業文化吸引人才、凝聚人心,打造卓越的全球化人才隊伍。


  海航集團相關負責人說,海航的成績已成為過去,嶄新的未來藍圖正在徐徐開啟。從篳路藍縷到角逐全球,海航將保持堅守理想的骨氣、敢為人先的志氣、迎難而上的勇氣、革故鼎新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在奮進中發展,在創新中進取,在聚焦主業、深耕國內市場的基礎上穩扎穩打,響應國家戰略優化產業布局,兼顧發展效益和發展質量。


  4  別了,舊式“家鄉寶”!


  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良好的生態環境、淳樸的民風……在云南,一些人說自己是“家鄉寶”,不愿離開自己家鄉。甚至許多貧困群眾,有一身力氣,也有外出務工機會,就是不愿離開自己的“窮窩”。


  現在,“家鄉寶”的舊觀念在貧困群眾間正悄然改變。“外出打工已成為許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第一選擇。”云南省鎮雄縣五德鎮黨委書記趙靜說,全鎮400多能人、老板帶動了近2萬名勞動力外出務工,其中貧困群眾超過6000人。


  鎮雄縣委書記翟玉龍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表示,鎮雄縣抓住勞動力就業服務這一主線,通過在務工地設置黨工委、服務站,創建勞動力品牌等方式,將人口優勢變為了人口紅利,讓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人口紅利,需要精準挖掘


  鎮雄縣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縣、貧困人口第二大縣,到去年底全縣的貧困人口超過29萬人,貧困發生率超過20%。


  鎮雄縣人口優勢常被提及,但勞動力有多少?多少愿意外出?意向地有哪些?想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并不容易。


  去年,云南省啟動了貧困人口精準再識別工作。鎮雄縣將勞動力外出意向、培訓需求等作為普查內容,并完善了農村信息普查機制,實行旬報制度。


  “光有數據庫還不行,還要對接企業的‘需求’。”鎮雄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吉鴻說,鎮雄成立了勞動技能扶貧辦公室,相關領導到勞動力需求大的省市進行調研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


  “以前沒技術,打工也存不了幾個錢;現在學會開挖掘機,每月6000元收入。”申時奎是鎮雄縣芒部鎮上下街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村里通知挖掘機駕駛培訓,他第一個報了名。


  據了解,去年鎮雄縣開展了美容美發、廚師、挖掘機等14個工種的培訓,培訓的勞動力超過2.3萬人。截至今年5月底,鎮雄縣已轉移就業勞動力51.6萬人,其中已轉移就業的建檔立卡勞動力12.7萬人。


  “輸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


  “貧困群眾就業轉移不僅要輸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翟玉龍說。


  鎮雄縣群眾務工地點集中在云南昆明市、浙江永康市、廣東深圳市,其中永康市的鎮雄籍務工群眾超過13萬人。結合實際,鎮雄縣在深圳、昆明、永康等地建立了37個流動黨組織,成立了駐外黨工委、勞務輸出工作站。


  “設立黨工委、工作站的目的就是搭平臺、強服務、促就業。”鎮雄縣人社局副局長尤正元說,這兩個平臺可對接企業的需求,建立企業信息臺賬,并獲得相關部門支持,保障鎮雄籍務工人員權益。


  一些地方的貧困群眾擔心自己出去務工后,家里沒人照看。為此,鎮雄縣建立完善了務工人員家人臺賬,在村里成立務工人員幫扶“突擊隊”,發展聯絡員,在家的老人孩子有需求可以直接聯系他們;有些地方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安裝可視電話,每周五讓孩子與父母視頻通話。


  與此同時,鎮雄還建立自己的勞動力品牌。“勞務輸出品牌的建立,改變了以往勞務輸出散小弱的狀態,提高了勞務輸出質量。”翟玉龍說,鎮雄縣每年有50萬的勞動力轉移輸出,逐漸形成了電焊工、社區保安、建筑支砌工“三大勞務輸出品牌”。


  培養新型“家鄉寶”


  鎮雄發掘人口紅利不僅靠輸出,也靠引入。數十萬在外打工的鎮雄人,已經成為當地引資引智的巨大財富。鎮雄縣出臺新政策,引導務工能人、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貧困家庭出身的高云2014年回到鎮雄創業。他利用家鄉的生態優勢,種植生態板栗,并深入開展產品研發。公司一半工人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主要負責管理板栗種植基地,月工資高的超過300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用,一年最少有2萬元收入。高云說,凡是公司工人,都已實現脫貧。


  陳少貴就是其中之一。他家山林地每年流轉費近1萬元,每月還有2200元工資。“自從公司入駐,生活就有了門路。”陳少貴說。


  鎮雄縣河壩頭石雕藝術有限公司也是就地取材,將本地的石頭打磨成茶壺、石缸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直接帶動6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貧困地區要充分挖掘比較優勢,才能解決好貧困問題。”翟玉龍對半月談記者說,鎮雄的比較優勢就是人口多,勞動力多,只有結合“人”來做文章,下足繡花功夫,才能讓貧困戶擺脫貧困。


  今年,鎮雄縣將培訓勞動力2萬人次以上,累計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53.7萬人次以上,實現務工工資收入120億元以上。


  5  擘畫鄉村振興“五好”路線圖


  破房子長滿了草、河水臟得不見魚游、留守兒童上不起學、村民小病拖大病扛……一些鄉村凋敝現狀牽動著楊國強的心。“我想用80%的精力為國家做一些事,回報社會、回報鄉村。”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在許多場合都在強調,要盡自己所能,為社會好,為人好。


  不搞“花拳繡腿”,不做“人工盆景”,碧桂園不忘初心,用實干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擘畫出一張“五好”鄉村振興路線圖。


  導入好產業,促進脫貧增收


  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


  “在與碧桂園合作之前,這些廢棄房屋無人問津,更無從修繕,而今破敗的村莊將變身文化生態旅游項目,村民有收益,何樂而不為?”廣東惠州良井鎮矮光村黨支部書記李仁聘說。


  矮光村的整體升級改造植入多種文旅功能,重點展現“田園體驗、村落民俗和影視基地”三大業態。村民以空置的房屋和土地入股與碧桂園合作,搖身變身股東,在項目運營期,村民享受保底合作費或20%的凈利潤分紅。


  工商資本下鄉興農,不能一味追求“去農化”。碧桂園集團在全國13個扶貧縣現有規劃和發展基礎上,推動定點幫扶縣發展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籌劃“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碧桂園還搭建起新零售品牌“鳳凰優選”和自有農業品牌“碧鄉”兩大平臺,通過鳳凰優選旗下門店向300萬業主直供農副產品,保障貧困戶穩定增收。


  搭建好組織,筑牢戰斗堡壘


  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


  碧桂園創新村企黨建共建模式,與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等革命老區在內的全國13個縣達成結對幫扶協議。針對基層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碧桂園還開展了短期體驗式培訓。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為增強基層黨組織干事創業的能力,碧桂園聯合相關機構,將在上海舉辦長三角地區鄉村振興專題培訓會,為長三角地區黨員干部提供理論學習的課堂、經驗交流的盛會、洽談合作的平臺、傳播展示的舞臺。全國千人培訓計劃可望幫助鄉鎮和村級組織的黨員干部開闊眼界、增強才干,讓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更給力。


  培養好人才,“輸血”變“造血”


  人才是打開鄉村振興之門的金鑰匙。


  黨的十八大以來,碧桂園集團先后在廣東、廣西各地對農民進行叉車、電工技術、焊工技術、財務會計、家政育嬰等九種技能培訓及短期農業實用技術(砂糖桔、青花梨種植、雞鴨魚養殖)培訓。目前共有21857名農村勞動力參加過培訓。


  碧桂園向廣東英德“筍農”開放SSGF鋁膜技術培訓班,培訓結束如成為SSGF鋁模工人,月收入上萬元。“感謝碧桂園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機會,讓我學到一門實用又專業的技能!”鋁模工人興奮地說。


  楊國強少時家貧,在國家免除7塊錢學費和發放2塊錢助學金的政策下才完成高中學業,所以他堅信“教育強則國強”。碧桂園相繼創辦國華紀念中學、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和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分別面向高中生、退伍軍人和大學生,并設立總額5億元的各類獎助學金。這3所純慈善全免費學校已幫助11萬名寒門學子逆轉人生,培養出 503 位碩士,69 位博士。


  傳承好文化,為鄉村鑄魂


  文化是鄉村之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楊國強認為,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在英德市,碧桂園面向農民開展知識講座、送文藝下鄉;在湖北、湖南、山東、北京、上海等地,向貧困村贈閱圖書與黨報黨刊,幫助村民培養閱讀習慣,豐富精神生活。


  楊洋是碧桂園的駐村工作人員,曾獲日本千葉大學設計文化規劃博士學位。她回國后一到公司報到,就被派駐到廣東清遠花塘(樹山)村。她和村民一起謀劃花塘(樹山)村文化品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基因,彰顯鄉村文化神韻。


  營造好環境,共建生態宜居家園


  環境好不好,農村美不美,直接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


  為了讓鄉村舊貌換新顏,碧桂園通過生態設計、綠色建造,對幫扶村進行整體規劃,開展通路、改水、改廁、垃圾和污水處理等硬件建設,使許多村落實現從污水橫流、滿地糞便到綠柳成蔭、清水繞村的華麗轉身。


  花塘(樹山)村的村民昔日住在破敗的泥坯房中,飲水、入廁、出行都很不便。碧桂園為村民建起了小洋房,不斷改善周邊居住環境,昔日窮山惡水的山村變成了美麗鄉村,成了全村人快樂棲息的美麗家園。半月調查


  6  你的病情,我的劇情!“真廣告”如何被導演成“假新聞”


  電臺節目主持人賣力引導,正規醫院的專家被忽悠入局,打電話的“藥托”大飚演技。除了聽眾,其他都是被“導演”的,分工明確,環環緊扣,把人人關心的病情演繹成了劇情。


  為準備好一份份劇本,藥企會聘請具有新聞媒體從業經歷的撰稿人、主持人、編導、后期制作等組成制作團隊,再以做新聞節目的手法制作訪談類藥品廣告,相關節目制作流程嚴密,最終通過租用某電臺的一個時段,以公益性、新聞類訪談節目的名義播放。


  第一幕:以病帶入,“站臺”的竟是真專家


  隨著醫療、藥品等成為廣告監管執法的重點領域,“百變神醫”“包治百病”等藥品虛假宣傳之風得到明顯扭轉。然而,當前行業內出現一種更具隱蔽性和專業性的藥品虛假宣傳形式,看似是一檔咨詢養生、分析病情的節目,事實上卻是一本早已把臺詞、劇情都策劃好了的藥品廣告劇本。


  一位曾負責某藥品推銷的業內人士透露,在這些有策劃、有劇設的虛假藥品廣告中,新聞節目的“皮囊”里面是一個完整的開放性劇本,“第一幕劇,只是‘藥引’,為的就是讓節目聽起來像是一個純綠色的公益性訪談節目”。


  而老年人是藥企重點挖掘的消費群體。藥企對市場調研后發現,上午6點至7點是老年人收聽廣播的高峰期。對此,一些藥企采取與電臺合作的形式,花高價在全國多地電臺包下上午6點至7點時段,專門播放節目。


  劇本播出時間定了,“演員”少不了。“打著新聞類節目的名義邀請真正的醫生”,這名業內人士介紹,監管部門加強管控后,“神醫類”嘉賓銷聲匿跡,一些藥品銷售公司便開始打起了真醫生的主意。


  然而,請來的專家大多自己也沒料到,節目組給他的腳本里面早已埋下了陷阱。一小部分醫生知道自己是參加廣告錄制。為了讓醫生能穩定合作,藥企還會給他們發放相關福利。


  半月談記者專門收聽了一檔此類節目,在這一環節,節目組的慣用手法是以病帶入,讓醫生快速進入他擅長的領域,講病理、分析病因。然后,在適當的時候由主持人推動劇情發展。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主演”真專家邁進第一個劇本陷阱。為了引專家“上鉤”,在專家分析自己診治過程中遇到的病例時,主持人會刻意詢問一些產品中的藥方或是藥材,請專家驗證,這在業內被稱為“撞方”。


  “先拿方子請教,再一樣一樣拋出藥材,引導醫生順著節目的邏輯講下去,一步步走進幫助推銷藥品的陷阱之中,讓醫生在無形之中成了他們的代言人。若這第一步得到了專家肯定,我們就成功了一半,立馬插播藥品廣告,同時為下一步產品推銷埋下伏筆。”該業內人士稱。


  此類節目的主題一般以中醫藥為主,專家也大多以中醫為主,節目組多利用中醫辨證施治、在病例診治上沒有固定的流程和標準的特性,“方便忽悠,怎么說都能圓得回來”。


  花費巨資、編劇本、請專家……花這么大的代價,藥企到底圖啥?這位業內人士一語道破:“新聞節目比赤裸裸的廣告更能獲得聽眾的信任。”


  第二幕:以藥引流,專業“藥托”超級“敬業”


  專家進入陷阱之中,主持人便會引導節目進入第二幕劇情環節,演技超群的“藥托”粉墨登場,把節目推向高潮。


  半月談記者發現,大多數節目中都設置了聽眾來電這一重要環節。而這些在你聽來是飽受疾病困擾的患者,實則是一個個影帝/后級的“藥托”。這些“患者”,或疼痛難忍,或哽咽悲傷,但別輕易相信,因為很多都是提前錄制好的錄音,他們在節目里痛陳的內容,大多都是節目組精心設計安排的內容,且事先經過了多次演練。


  為了提高節目宣傳效果,專業“藥托”以夸張的表演形式引起代入感。為演出胃疼帶來的灼燒感,有的“藥托”打電話前先喝高度白酒;為了發出飽受失眠困擾的聲音,有的“藥托”就真的長時間不睡覺……他們的表演明碼標價,按照當前市場行情,錄制這樣的患者來電每條5至20元不等。


  “藥托”講述的病情也不都是假的。制作團隊會搜集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真實病例,目的就在于引發聽眾共鳴,促使他們下決心購買藥品。


  節目中的“藥托”不止一個,一般是后面出現的“藥托”負責引出藥品,在咨詢專家時先介紹自己曾經服用過的某款藥,詢問繼續服用對病情是否有幫助。一般專家不會給否定意見,因為“藥托”描述的病情和這款藥品的功效基本一一對應。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節目中,主持人通常會提醒聽眾撥打相關熱線咨詢專家。記者撥打了幾個節目的熱線,大部分都是后臺服務人員接聽電話并且詢問病情。“后臺客服人員其實就是藥企的銷售人員,通過各種銷售手段讓你買藥。”相關人員透露。


  第三幕:以醫對癥,套路之后還談“感情”


  “藥托”的推銷痕跡畢竟太明顯,還需要專家再往回拉一下,這是第三幕劇的“任務”——得讓聽眾回味。


  這時,主持人一般會邀請醫生為聽眾開方子。但他們一般不會在公開場合開方,而節目組就是抓住了醫生這一心理,再度拋出廣告藥品的方子請專家分析,經歷了之前的“藥托”鋪墊,到此時醫生已完全掉入陷阱,基本都會順著節目的邏輯講下去。


  “俗話說,要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節目組的目標就是要讓聽眾在對的收聽時間遇上對的節目。”用這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無論何時節目組都要堅持一條制作原則,就是要讓聽眾堅信,這就是一檔正兒八經的新聞節目。“培養他們在固定的時間,按時主動去收聽節目。即便這次不買,聽的次數多了總會買的。”


  在節目的尾聲,為鞏固、強化聽眾對節目的好感度和依賴性,一些節目還會推出諸如專家免費義診、體檢或者是禮品贈送活動,來掩蓋露骨的營銷手段。


  看似是關心關愛,實質卻是精心設計,他們號準的是中老年群體害怕孤獨、恐懼疾病的“脈”。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楊盛說,此類節目抓住了當前老年人空巢、孤獨的社會現象大打“感情牌”,一些缺少陪伴的老人對虛假夸大的節目深信不疑,甚至寧肯信廣告,也不相信子女的勸導。


  在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熊進光看來,電臺播放的此類“養生知識講座”“養生知識論壇”等節目,其廣告推銷效果雖不及夸大病情、恐嚇受眾的饑餓式營銷,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更具優勢,帶有開拓市場需求的藥企組建團隊介入媒體內容制作環節,這意味著更大范圍內的影響力以及更持久的銷售可能。


  基層治理現代化


  7  微信工作群衍生指尖上的形式主義


  微信工作群就像時刻在開會


  出于防止泄密、搞團團伙伙等考慮,一些地方的黨政機關部門出臺內部規定,禁止使用微信辦公,部分黨政部門甚至禁止領導干部私自組建或加入微信群。但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微信群仍以其便捷、互動、無紙化等獨特優勢,為當前不少黨政機關干部所青睞,在工作中被廣泛使用。


  東部某省通信管理局一位干部表示,他所在的辦公室就建有一個40至50人的微信群,單位里大大小小的任務安排基本上通過這個群分派。


  一名村支書告訴半月談記者,他加了10個微信工作群,包括水利群、黨支部書記群、三防群、民政群等,每天一大任務就是看微信群的聊天記錄。


  中部某縣一名大學生村官“被加”了120多個微信工作群。他對半月談記者說,現在村里工作基本都是通過微信群交流,但信息量大,更新又快,稍不注意就錯過重要通知。每次打開手機,都要把各個群的消息瀏覽一遍,生怕看漏了重要信息,耽誤了工作。


  “微信工作群就像時刻在開會。”華南某市稅務工作人員坦言,一會兒就有幾百條信息,稍不注意就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微信工作群易患三種病


  病癥一:秀工作,脫實向虛。


  微信工作群原本是為了方便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但一些基層干部表示,微信工作群容易誘發工作務虛不務實。一些人在微信群里頻頻轉發群里領導的工作照和考察新聞,卻從不談思考、不提建議。


  在中部某省,有鄉鎮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在她所加的部分微信工作群里,一些人不停地曬各種“工作照片”,假裝擺拍的下基層照片和加班工作照發到群里,換取領導表揚。


  “微信群辦公,未必就眼見為實。”一名村支書說,“一些工作,本來應該實地考察,上級卻要求村里、鎮上拍個照片發到群里,這樣就算檢查了,并不真正去村里了解情況。”


  病癥二:“拍馬群”“玫瑰體”。


  部分微信工作群成了向領導獻媚、表忠心的秀場,出現比拼發送各種“獻花”“膜拜”之類的表情,以博取領導開心。其他人見到后也跟風說“領導辛苦”“領導高明”之類的奉承話,微信工作群儼然變為“拍馬群”。


  一名國企員工說,在他們部門的工作群里,有幾名女性員工的發言被大家稱為“玫瑰體”。只要部門領導在群里發言,不管是布置或者點評工作,她們都爭先恐后地發“玫瑰花”表情。


  病癥三:微腐敗。


  基層干部擔憂,微信工作群可能滋生各種腐敗問題。近幾年,屢屢曝光的一些干部在微信工作群里公然索要紅包的行為,已經是一種微腐敗,且難以監管。


  “不怕領導有原則,就怕領導無愛好”。有些領導有意無意在其朋友圈、微信群上秀愛好,書法字畫,古董收藏,煙酒茶飲,“含蓄”地提醒下屬或有求之人。


  遏制指尖上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


  湖北咸寧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程良勝說,部分微信工作群“走形變味”,滋生和助長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變成基層工作人員的另類“包袱”和負擔,成為一種新的隱形“四風”。


  基層干部建議,微信工作群要有明確的定位,領導最好只發與工作相關的事情,如果與工作無關,僅僅是領導干部個人愛好,能不發就盡量不發。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黨政機關應聽取基層工作人員意見,出臺規定、細則,尋找微信工作群規則的最大公約數。


  8  奇葩村規民約!“小規矩”須防踩上法律紅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


  村規民約是鄉村治理的治村寶典,是介于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軟法”。這種土生土長的道德規范,凝聚著村民的共同價值觀,更容易規范村民行為。但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村規民約在制定和實施中尚存在諸多問題。


  一些村規民約的內容明顯與法律法規相抵觸,與上級政策規定相違背。部分村居通常根據“常理”和多年來約定俗成的傳統做法,制定了“私法家規”。如有的村規民約規定,“姑娘招婿上門需經村委會集體討論決定”,戶口仍未遷出的外嫁女、退伍安置士兵等群體,不再享受村內任何待遇;有些村規民約規定“牲畜吃莊稼打死不賠”,“發生盜竊等案件不能私自報公安機關”。


  村規民約還普遍存在有獎無懲、有懲無獎、無獎無懲現象:健康查體無故不到的,一次罰款50元;不參加義務打更,每晚罰款20元;與人爭吵罰款50元……筆者調查發現,這些村規民約只經過村兩委會議討論通過,很多村民還不知道本村有村規民約或者是不清楚具體內容。


  在執行上,則存在操作性不強、發揮作用不夠明顯的問題。部分村規民約制定時,簡單套用鄉鎮或者街道制定的統一格式范本,或者從別的村抄襲而來,而且語言陳述空洞,缺乏具體的舉措。部分村的村規民約雖然張貼上墻,對村民的約束力較弱,且對村民有利的規定易于執行,選擇性執行讓村規民約走向了擺設。


  健全鄉村治理體制,需要規范村規民約。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村規民約特色。要有針對性地制訂(修訂)村規民約,做到一村一規,讓村規民約接地氣、有生機、易落實。村規民約不要求內容有多全、文字有多美,而在于切合本村實際,切忌照搬照抄,避免貪大求全。要做到內容具體、措施量化、文字簡潔、便于遵守執行。


  嚴把制訂(修訂)程序,抓好清理規范。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村規民約的制定必須讓村民參與全過程,根據多數村民的意見擬出村規民約的初稿。鄉鎮街道從法律和政策角度對村規民約草案做好審核把關。經合法程序表決通過后,村委會要正式向鄉鎮街道送交備案文書,向村民公布村規民約。


  德法并濟,增強村規民約執行力。采取召開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宣講、發放明白紙、公示欄公示等簡便易行的方式,讓群眾把遵守村規民約當成一種行動自覺。對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可采取口頭教育、公示欄通報等形式予以批評教育或適當處罰。同時,要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具體組織實施和村監委會監督執行的作用,村干部和黨員要發揮遵守村規民約的模范帶頭作用。


  教育改革進行時


  9  講課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級搞檢查


  “六一”兒童節,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度過自己的節日。


  每月接待好幾撥檢查,校長成了“迎檢專業戶”;老師被折騰,加班準備迎檢材料,教學成了副業……近年來中小學應對的各類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多如牛毛,不堪重負。有老師說:“上課、輔導、教學活動都不怕,就怕各級各部門搞檢查。”


  迎檢成主業,校長成了迎檢專業戶


  半月談記者調研中,不少校長和老師表示,上級安排的各項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會議培訓、安全管理等事務繁多,讓他們飽受困擾。


  在重慶市一所鄉鎮中心校擔任校長的楊帆(化名)就屬于受困擾之列。5月底的最后一周,他正忙著準備兩項檢查,一個是區教科所組織的教學質量抽測,另一個是區教委裝備中心組織的教學實驗考核。“這兩個都是需要提前準備的重頭檢查,迎檢就是我這陣子的日常工作。”楊帆說。


  “去年我們創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校,迎檢就成了全校上下的中心工作。”楊帆告訴半月談記者,為了迎接檢查,他主持召開的學校領導班子會、中層干部會、全體教師會就有五六次,還成立了迎檢組,各塊負責人按照迎檢工作分工,連夜趕材料、加班做整改幾乎是家常便飯。


  “去年底驗收達標之后,本想著今年可以輕松一點,結果迎檢任務反而更重了。”楊帆說,學校成了區里的窗口學校,各項接待任務也隨之而來。“我們已經接待了三四撥視察。如今區里又在創建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督學每個月都要來督導檢查一次。”楊帆自嘲說,自己這個校長“差不多成了迎檢專業戶”。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所謂的“窗口校”“示范校”迎檢任務繁重問題突出,各類督導檢查、調研考察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一所知名小學的教導處主任透露,學校教導處、德育處一起統計過,最多的時候一個學期就接待了各類檢查、參觀近40次。


  “不僅區級部門經常來檢查,我們還經常要代表區里迎接國家和省市一級的檢查。”這位主任說,只要有領導下來,學校都要花大力氣提前準備匯報,增加的壓力和負擔不小。“有時候臨時通知今天來不了了,那就又白準備一通。”


  遼寧一所小學校長透露,區政府、教育、衛生、消防、公安、團委、文明辦……都來檢查。大家對學校的印象是,學校是工作最好貫徹的地方,你有什么工作,別的單位不一定貫徹執行,學校是執行最到位的。因為孩子比較聽話,而且很多任務還可以通過學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長去完成。


  扎實走過場,認真干虛活


  “我昨天剛出差回來,到現在一共處理了一二十份文件,都是上報材料:黨建要報材料,學生資助情況要報材料,文化藝術節要報視頻材料……”安徽一所鄉鎮中學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幾乎每天都有上級部門要求上報材料,“我每天坐在辦公室,一半的時間都不得不用在處理材料文件上。”


  為什么光是材料文件就占用了這么多的精力?一位校長分析,現在各種督導檢查的名目太多。雙高雙普、文明校園、綠色校園、智慧校園、健康學校、依法治校示范學校、教育裝備示范學校……各項檢查都需要材料支撐,上級領導最看重的就是材料做得扎不扎實。因此,干好“虛活”、把材料做得漂漂亮亮,就成了迎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每3年一次的全面督導檢查為例,學校提前兩三個月就啟動準備資料,檢查當天,幾十盒等待檢閱的資料盒整整齊齊排滿了會議室的辦公桌。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不僅僅是學校迎檢準備成了干虛活,一些上級部門的檢查也成了走過場。參觀校園環境、聽取學校匯報、舉行教師座談,已經成為不少檢查的慣用套路。


  今年4月,陜西某地鄉鎮教育片區兵分兩組,僅用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對片區26所迎檢學校進行了專項督查和模擬驗收,算下來檢查組對每個學校的檢查時間平均只有半天不到。“這么短的時間如果想檢查完一所學校,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一位長期在教育系統工作的干部說,上面的想法是不管你好不好,反正我來檢查過了,工作就算做完了。“其實我們也是心知肚明,只要學校做好接待,再把資料做好看點,檢查一般就能通過。”


  “這就是‘扎扎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干虛活’。”一位小學老師抱怨,除了搞形式、走過場,現在還有很多跟學校關系不大的事情攤到了學校身上。例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上級部門要求一天一報進度,一天一報信息,一天一報好做法,一天一報典型,不報漏報就要影響教育系統的考核分。“這些雜活瑣事點點滴滴聚到一起,學校就不堪重負了。”


  老師受折騰,教學成副業


  201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項目顯示,上海初中教師每周工作時間為39.7小時。其中,上海教師用于課堂教學的時間為13.8小時,占工作時間1/3,低于國際平均值19.2小時、占比50%。


  迎接檢查費時費力,這些行政任務占據了老師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一位中學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由于學校有住宿生,班主任老師需要從早到晚進行管理。再遇上迎檢加班,老師們連備課的時間都不夠,還容易睡眠不足,“有的實在困了就趴在講臺上瞇一會”。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迎接檢查等非教學任務已成為中小學教師難以承受之重:


  一些地方加班加點迎檢,犧牲教師的節假日休息時間。為了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省級督導評估,江西某縣教體局今年4月下發通知,要求各迎檢學校班子成員和相關老師取消五一假期與雙休日,加班加點完成任務,確保順利通過評估檢查。


  一些老師被安排專門從事迎檢工作,教學成副業。“說出來我的朋友都不信,我一個副科教師,結果一連加班20多天。”鄧馨是湖南一所小學的音樂老師,由于課時較少,被學校領導抽調進了工作組,專門準備學校各項迎檢工作。這讓鄧馨郁悶不已:“教師的本職到底是教書育人呢,還是做資料呢?”


  此外,還有教師被抽調到校外從事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工作。安徽某地征收土地人手緊缺,就從當地學校抽調教師搞拆遷,一搞就是三四個月,影響了手頭上的教學工作。


  “本來校長的精力應該在學校,教師的精力應該在課堂。但為了準備迎檢,我作為校長要督戰這些檢查,老師也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完成資料。”楊帆說,當這種檢查頻率過高,形式化要求過嚴,學校和教師只能是疲于應付。


  學校“婆婆”多,責任層層壓


  中小學教師的非教學任務負擔沉重,這一現象的背后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眾多。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以外,其他部門也將學校納入各自業務管轄的范圍,要求開展各種活動、進行檢查評比、報送相關材料,學校無權拒絕。層層施壓下,學校、教師便喪失了教育的主體性和話語權,淪為誰都可以管的聽話“小媳婦”。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句話也適用于我們學校。”重慶市一所鄉鎮中心校副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除了市、縣兩級教委,還有教科院、評估院、考試院,哪個都得接待;公安、消防、衛生、食藥監這些部門,也經常打交道;我除了代課,還分管學校安全保衛工作,遇到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法治宣傳進校園、交通知識進校園、食品安全校園行等活動,前后都要張羅協調好幾天。


  “各種各樣的檢查,層層壓責任,一層一層傳導加碼,最后這個壓力都由學校來承擔。”安徽一名鄉鎮小學校長叫苦。


  合并檢查評比,期待安靜辦學


  采訪中,受訪者普遍認為,上級的出發點是好的,想通過填表、考評、比賽、評估等,引起學校的重視,規范和落實相關政策和規定。但靠這種方式推動工作,其帶來的不良影響應引起重視。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認為,針對學校的各種評估檢查工作,是用標準化思維管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學校的不信任,是對學校行為的干涉,更是官本位思維作祟。這引發出諸如逼迫部分學校作假、打擊創新意識和創新型人才、禁錮師生思想等不良后果。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首先,必須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力清單,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評、比賽、評估;其次,應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與學校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自主權,推進學校進行教育家辦學。


  遼寧一所小學校長建議,可以整合檢查內容和檢查時間。比如由教育部門統籌各部門,聯合下到各學校,全方位指導德育、體衛等工作。“不要周一來一個,周三來一個,周五再來一個。”這樣可以為學校營造安靜辦教育的條件,讓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備課上。


  時政·財經


  10  房產中介“吃差價”,吃完買家吃賣家


  瞞過交易雙方將高于房主標價8.8萬元的二手房賣給買房人、假冒賣方去世多年的“老伴”到現場簽約……有群眾抱怨說:“不管買房賣房,中介忽悠忽悠,自個兒就被坑了!”


  吃掉房價的25%,去世的“老伴”簽合同


  哈爾濱市消費者劉女士著急購買房產,但中介人員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脫,避免她與房主見面。直到簽訂合同時,她偶然發現了房主呂女士的手機號碼,才驚覺自己竟花了39萬元購買了房主報價30.2萬元的房子,中間被中介吃掉的差價高達8.8萬元。


  劉女士回憶,最初和她簽訂合同的是房主的丈夫“王金瑞”,并給自己看了“王金瑞”的身份證。可63歲的呂大娘告訴半月談記者,她的丈夫早在2008年就已過世,而且也不叫“王金瑞”。


  “中介工作人員接連帶人來看房,每次都叮囑我不要多說話。我以為是擔心買賣雙方私下交易,沒想到是中介瞞著我們雙方吃差價。”呂女士說。


  房產中介水有多渾?記者親歷“騙中騙”


  不法中介“套路”到底有哪些?半月談記者近日與消費者戴女士親歷了一次“被坑”過程。


  在哈爾濱某房地產經紀咨詢有限公司的一家門店,跟著中介人員走了好幾戶、筋疲力盡的戴女士,終于對最后一套房源有了興趣。“這套房型最好,別猶豫了,晚點兒可能就沒了”……店員一邊接著“正巧”打來“訂購”此套房產的電話,一邊催促她趕緊交定金“搶購”,戴女士也沒細看中介提供的幾頁密密麻麻的買賣合同,就當場簽字交納了1萬元定金。


  購房前中介給戴女士提供了一份房產證復印件并告知房主為楊老太,委托人鄭楠是她的兒媳,因婆婆癱瘓在床,由鄭楠代為買賣。但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該房實際已于2017年11月賣給鄭楠。楊老太的丈夫說,房產證上確實是自家名字,但房子已經和他們沒有關系,鄭楠也不是他們兒媳。


  顯然,中介不僅提供給購房者不實信息,還通過偽造虛假的婆媳關系騙取戴女士信任。由于質疑房源真實性和中介誠信,加之家庭遇到特殊情況,戴女士要求取消交易、返還定金。幾天之間中介人員迅速“翻臉”,房產門店工作人員對戴女士說:“你簽了合同,定金不能退,要不是我們壓著,房主早就追究你責任了,還得多賠。公司也得索賠你各種費用,不告你就不錯了。”


  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房產交易中存在為避稅而不過戶的情況,出現了“二房主”,一些“房托”和中介相互勾結,通過隱瞞房屋真實情況、信息造假等招數,蒙騙購房者,賺取倒賣房屋的差價。


  據相關部門統計,2017年黑龍江省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十大投訴熱點中,房屋中介服務投訴排在第三位。從全國看,中國消費者協會2017年受理的中介服務投訴中,房屋中介投訴占比達到54.20%。


  據黑龍江省工商部門等披露,受理的中介服務投訴主要為:一是亂收費,利用消費者不知情收取高額費用;收費后不兌現承諾,或以各種理由拒退相關費用。二是部分中介違規操作,代銀行做資金監管,挪用房款。三是隱瞞房屋真實情況。四是提供虛假房源。


  房產中介亂象何時終結


  誠信缺失、管理滯后、監管偏弱是當前房地產中介行業發展亟待邁過的“三道坎”。


  一是誠信坎。“眼紅了,心就黑了。”哈爾濱市房地產中介服務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士佳建議,建立全國性的企業和經紀人誠信檔案,對各中介的信用狀況予以公示,完善從業人員不良記錄和禁入制度,對違規行為嚴懲。


  二是管理坎。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房產中介企業招聘門檻低,只關注員工能否賣出房子,對人品、專業素養等“沒什么要求”;行業自律性不夠,存在惡性競爭,管理滯后導致服務標準、質量“縮水”。


  三是監管坎。哈爾濱市住建委房產監察大隊有關負責人說,劉女士糾紛案發后,他們對冒充房主丈夫等環節進行了調查,但8.8萬元差價問題歸價格部門主管。業內人士分析表示,“九龍治水”導致監管乏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決不能一“放”了之,亟待形成權責明確的監管問責機制。


  科技·文化


  11  詩句猶在,山水田園已無詩意——鄉村文化振興如何復蘇美的基因


  中國曾是詩的國度,幾乎每一處山水田園都留下了古人漫游的蹤跡和吟詠的佳句。在鄉村文化振興持續推進的當下,一些坐擁絕佳景致、深藏文化底蘊的村鎮卻與傳統漸行漸遠,詩詞故里的文化名片逐漸“名不副實”。


  王維隱居難尋


  今年三月,家住陜西榆林的王女士攜全家來到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鎮,尋找她心中春日“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的詩意景象。滿懷期待的王女士開車在輞川鎮附近轉了好幾圈,最終找到了一棵相傳為王維手植的千年銀杏樹,與家人在樹下合影后匆匆離去。


  “感覺有點遺憾。”王女士說,“王維山水詩中的輞川二十景我一個也沒找到。”


  唐朝詩人王維晚年在輞川度過了漫長的隱逸生活,并留下了《輞川集》等諸多山水詩名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句中的輞川碧嶂疊翠,流水潺潺,幽靜空靈,充滿禪機。


  如今,輞川鎮閆家村一位年長的李姓村民介紹村里景致只能如此開場:“咱這地方沒個啥可看的,就是那棵大銀杏樹……”


  當代詩人周郎去年金秋曾尋訪至此,在王維手植的掛滿銀杏果的古樹下久久佇立,寫下一首五言律詩,感喟不已:“曾勸渭城酒,曾歌紅豆謳。入山聽磬鈸,植杏泯恩仇。百劫根猶固,千年果漸稠。詩魂疑不朽,化作一株秋。”


  無獨有偶,位于西安南郊樊川一帶的桃溪堡村,相傳是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的故事發生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中嬌艷桃花掩映下凄美的愛情,曾吸引許多詩詞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村里一探究竟。


  千年之后的桃溪堡村,半月談記者在此已難覓桃樹的蹤影。二層小樓、水泥村道、路邊麥地構成的尋常風物也與詩句中引人遐思的浪漫情景相距甚遠。


  輞川舊景安在


  李海燕是輞川鎮閆家村退休教師,多年致力于搜集研究與王維相關的史料和傳說,不少研究王維的學者都來向他討教。


  每當站在那棵據傳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銀杏樹下,李海燕就來了興致,指著四周說:“這棵樹東邊就是鹿苑寺,西邊是釣魚臺。西北角就是王維墓,東南邊是飛云山。說飛云山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應該聽過‘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只是,體味這些詩句勾勒的美景如今只能求助于想象了。說起今天的輞川,“游客沒有可以參觀的地方”是李海燕最大的遺憾。


  一些鎮上村民介紹,由于歷史原因,上世紀60年代,輞川鎮建起了工廠。時至今日,不少廠房仍占據著昔日輞川二十景相當一部分核心區域,客觀上給當地開發旅游業帶來了限制和困難。


  此外,近幾十年間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50年代的時候,我和小伙伴在銀杏樹附近玩,奇花野藤遍布山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李海燕說,“七八十年代以后,砍伐盜伐嚴重,植被遭受了很大的破壞。”


  在桃溪堡村,一些村民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曾有人承包村里集體土地種出了一片桃花園,占地50畝,園里有桃花姑娘像和詩人崔護的展館,每年二三月份游人便紛至沓來。但好景不長,桃花園的經營權幾經易手,園內的景色也逐步荒棄,最終在幾年前關門大吉。


  何計重煥活力


  到詩詞故里探尋文明詩意的游客“掃興而返”,古村渴望文化旅游帶來美好生活的村民卻一籌莫展。如何尋回古村的詩意,轉化為今日鄉村振興的活力?


  據李海燕介紹,2015年,當地開發王維文化景區的事情終于有了動靜,市上、縣上來的專家找到他,一起實地考察詩篇中輞川二十景的具體位置,景區的設計規劃隨即展開。然而,這項工作耗時近4年之久,以至于李海燕時常被村民們問起:“到底啥時候開發?”


  而在桃溪堡村,一些村民認為,因為村子靠近西安城郊,土地征收、出租效益高,地皮成了部分人眼中比詩句更易兌現的“硬通貨”。村子周邊的桃樹也在一次次土地流轉中因為“礙事”而逐漸消失不見。桃溪堡村一位姓牛的村民說:“干部換了一茬茬,想法也在跟著變,有的人只顧眼前,不在乎村子長久發展。”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認為,傳統村鎮要想踏上發展的快車道,關鍵在于清楚認識自身文化資源的潛力,下好高起點、有質量的統籌規劃“一盤棋”。


  “文化與旅游是一個綜合命題,對地方決策者要求頗高。”張燕說,“一些地方要么發展方向不明晰,浪費了獨屬于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要么開發過程缺乏綜合考量,最終經營慘淡。”


  生態·健康


  12  有多少健康謠言把我們擊中  國民健康素養掣肘健康中國戰略


  年輕人跑步健身成時尚,中年人保溫杯枸杞水不離手,老年人熱衷各種或真或假的健康講座、養生節目……隨著社會發展,國民消費不斷升級,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強,老中青群體對健康的熱情都空前高漲。


  然而,由于許多國民健康素養都在“及格線”以下,現實中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隨處可見,各種養生謠言、騙局層出不窮,疾病高發、醫藥費支出日益增加,消耗了很多醫療資源。


  國人健康素養提升較慢


  健康素養是什么?半月談記者在多地街頭隨機進行了采訪,受訪人群涵蓋老中青三代,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


  “不知道,我知道文學素養,健康素養是啥還真不知道。”


  “健康素養就是保健知識。”


  “就是知道按時體檢,有病別拖,信大夫不信偏方,對吧?”


  “懂得不熬夜、少擼串、早睡早起身體好。”


  ……


  專家表示,健康素養是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三方面內容: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1.58%,較2008年的6.48%提高了5.1個百分點,較2015年的10.25%提高了1.33個百分點,繼續保持穩定上升態勢;但同時,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總體仍然較低,城鄉、地區、人群間發展不均衡,人民群眾對各類健康問題的認識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提升較慢。


  專家認為,公眾健康素養較差主要體現在無知和誤知兩方面,這導致一些人遇到健康問題時會在兩種極端心態間搖擺:要么諱疾忌醫極力回避,不接受治療;要么極度恐慌如臨大敵,盲從各種謠言、廣告、偏方,上當受騙。


  小病拖大,大病拖炸


  家住湖南長沙的李先生在30歲時就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醫生勸他住院接受治療,被他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后來,李先生因高血壓、糖尿病并發癥發作被送進了醫院。


  湖南省衛生宣傳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黃德建說,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很多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激增,而由于缺乏健康理念和健康專家指導,這些慢性病人在患病初期沒有引起重視,有些病情嚴重的病人已經達到住院指征卻以種種理由拖延,導致慢病并發癥發生,甚至引發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采訪中,一位患者家屬告訴半月談記者,他的叔叔正是因為常年不重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治療,一天一包煙、三頓酒,還酷愛甜食,后來突發腦梗入院,經治療仍需人貼身照顧,生活無法自理。


  “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比起治療腦梗肯定容易得多,患者也不用受那么多罪,醫療費用也低得多。所以預防疾病的理念必須深入人心。”湖南省衛計委醫政處副處長李世忠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高血壓病研究所副所長張國剛教授說,健康素養高,在疾病發生之前能夠有效預防,治未病;在疾病早期,可以發現疾病的信號,早治療;在疾病康復期,促進康復,防止復發。但由于居民健康素養低,慢性病的知曉率、控制率都很低,全國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增長速度過快,消耗了很多醫療資源。


  被“坑”沒商量,科普跑不過謠言


  最近,家住成都錦江區的李婆婆早上遛彎鍛煉時,被小區外發傳單的人忽悠著去領免費雞蛋,最后花光了身上帶的所有錢,捧回了一包三無“補品”。


  “幸好我媽卡里就1000多塊錢,不然還不曉得要被坑多少!”李婆婆遠在上海的女兒提起此事氣不打一處來。而李婆婆卻還想去:“他們對我像親人一樣,還送了我一年的免費按摩卡。”


  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分析認為,以講座、會議等形式銷售保健食品已經成為保健品行業內的“標配”手段,商家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常有孤獨感、易從眾、期待自我價值肯定的四大“軟肋”,鋪設陷阱,打“親情牌”“情感牌”。


  隨著人們對養生越來越重視,網絡上一些養生方法逐漸流行起來。其中,“灌腸美容排毒”也受到很多愛美人士的青睞。然而,灌腸真的能起到美容、養顏、排毒等諸多“神效”么?


  近日,成都一位50多歲的愛美女士在一家美容機構灌腸導致腸穿孔住進了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該醫院立即對患者進行了開腹探查、腸道修補的手術,據醫生手術中所見,病人盆腔膿腫并有糞類積液,感染非常嚴重——說好的“排毒養顏”,差點變成“中毒喪命”。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解小宏告訴半月談記者,灌腸僅僅是作為解決便秘的一個臨時措施,并不像吹噓得那么神奇,灌腸排毒只是美容機構推銷的噱頭。


  “活吃蝌蚪,他的癌癥病灶消失了!”“吃到這個你就死定了!別知道太晚,趕緊收藏!轉發到親友圈!(食物相克圖表)”……當前,網絡和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網上有很多健康信息是道聽途說和主觀杜撰的。還有一些信息邏輯混亂,或片面夸大某種物質的影響等,這些存在誤區和盲區的信息,輕則誤導受眾,重則威脅公眾的生命與健康。


  監測結果表明,雖然我國居民對于健康知識與理念的知曉相對較為容易,獲得健康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權威、科學、準確的健康知識的獲取途徑還不通暢,養成健康行為和掌握健康技能較難。一些人要么盲目保健,要么輕視健康,這樣的健康“雷區”正威脅著公眾的身體健康水平。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傅華教授長期關注公眾健康素養問題,他認為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必須創造支持性環境,讓人們更容易獲取、理解、使用健康信息和衛生服務,因此健康傳播非常重要。民生·社會


  13  脫貧沖刺,讓職業農民唱主角


  茅山,地處江蘇南部,曾是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老區范圍覆蓋常州市金壇區直溪、薛埠、朱林3個鎮,計有44個行政村的5.5萬戶、13.48萬人。


  去年,金壇區按照人均低于8500元的標準,為茅山老區低收入家庭和人員重新全面建檔立卡,悉心造就懂農業、會經營的職業農民,實施精準扶貧最后沖刺。


  一家農場的帶動


  “去年家庭農場凈收入25萬元,今年要超80萬元。”今年3月20日,黃民雪在他的蔬菜大棚旁對來客信心滿滿地說,增收幅度這么大,全靠引種蔬菜。


  黃民雪今年39歲,是薛埠鎮山蓬村后備干部。5年前,他與土家族妻子冉春燕共同創辦鑫云家庭農場,種植水稻、苗木260多畝。


  早在1986年,黃民雪的父母就是當地的種田大戶,種植面積超過200畝。只因當時缺少機械全靠人工,年成不好時就虧損,致富的夢想也就一直沒能實現。


  種植結構必須調整。黃民雪在前年就開始了新品蔬菜引種試驗。


  “這是紅甜菜,又稱紅珊瑚生菜。”黃民雪指著大棚里一壟壟長得很像紅蘿卜纓的菜說,現在已搭成的30多個大棚,除了種紅甜菜,還有從云南引種的球莖茴香等七八個品種。這些菜適合做沙拉或涼拌,在大城市特別受歡迎。他已與昆明一家銷售企業達成合作協議,這里的蔬菜除供應廣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外,還將出口泰國、俄羅斯等國家。


  “露天生長,一年可收獲春、秋兩茬,大棚栽種則可多一茬,每茬畝效益在1萬元上下。”黃民雪說,他帶妻子先試種了2畝,后來擴至30畝,今年4月正式批量銷售。這幾天,家庭農場還要新搭建40個面積均在1畝左右的蔬菜大棚,下半年銷量更大。


  山蓬村黨總支書記吳扣平介紹,村里以黃民雪這樣的大戶帶小戶進行產業精準扶貧,村上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已全部脫貧,2戶低保戶也因收入增加退出了低保。


  一個村莊的示范


  2013年底,位于茅山老區的朱林鎮唐王村集體經營收入只有17萬元;到去年底,收入已超過198萬元。


  短短4年時間,唐王村何以發生如此巨變?村黨總支書記丁滄宇的解釋是:“把握結對幫扶契機,讓年輕職業農民唱主角,做活土地大文章,提前摘掉貧困帽。”


  丁滄宇曾在茅山老區脫貧榜樣黃金村任職多年。他擔任唐王村黨總支書記后,借鑒黃金村思路,先后流轉土地2700多畝,由村集體連片整治,種植優質稻米。由此,村民每畝土地凈增效益400元,當年村集體收入增至80萬元。


  唐王村集體還成立了農地股份合作社、唐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添置92臺(套)農機具,21名農機手以退伍軍人、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為主。除了服務本村合作社之外,他們還開展跨區作業,為農戶提供從育秧到稻米加工的全程機械化服務,作業面積超萬畝。


  平時,村里對農機手們實現“網格化”管理,不僅為他們繳納養老、醫療保險,還進行績效獎勵,農機手每年在合作社收入有8萬多元。幾年下來,合作社沒有一名農機手離職,29歲的退伍軍人湯洪斌因工作出色被列為村后備干部。


  唐王村還引導村民自愿流轉土地1200多畝,先后創辦5個家庭農場。村民龐洪鎖原先家庭負擔重,村干部幫助他流轉土地400多畝,并為他擔保小額貸款20萬元,購置插秧機、收割機。農忙時,龐洪鎖還為其他農戶提供農機服務,現在家庭年凈收入在25萬元左右。


  丁滄宇介紹,唐王村最近新開發了500畝水稻龍蝦共作基地,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能超過250萬元。


  一個園區的輻射


  3月中旬,薛埠鎮仙姑村近百畝的山地種上了新品黃金茶樹。此前,薛埠鎮包括仙姑村在內的10個行政村,被列為以茶葉和林果為主導產業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產業園。園區總規劃面積4.5萬畝,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仙姑村不光生產茶葉,更以茶為媒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旅游。10年前,仙姑村就獲得省“農家樂專業村”稱號,現有18家農家樂,可同時接納5000人就餐。


  村民王金鎖說,他經營的仙姑飯館,年凈收入已超過200萬元。


  仙姑村黨總支書記蒲斌介紹,省級茅山旅游度假區最新規劃已將仙姑村由原先的次集散中心調整為重要功能節點。該村利用紅山門自然村現有民居住宅,建山地茶園民宿群,并改造配備文創中心,可一次性接納700~800人入住。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京生帶領團隊,全程參與了仙姑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他評價說:“仙姑村美麗鄉村規劃的落地,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完全吻合,仙姑村乃至整個茅山旅游度假區,將來肯定會是都市人熱切向往的地方。”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