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色图13p/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黄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ar高清视频

2019年半月談第6期_半月談2019第6期文章匯總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19-04-25 13:11:13
  點此下載半月談2019年第6期精選文章匯總(打印版)


  《半月談》是黨政機關公務員必備的閱讀學習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務員申論備考非常好的資料。


  下面是網頁閱讀版:


  半月評論


  1  越是形勢復雜,越要保障好民生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全國兩會落下帷幕,民生政策如何落地成為各界關心的焦點。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做好民生工作尤為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切實保障基本民生,推動解決重點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醫療、就業、教育、扶貧、養老……翻開報告,與民生相關的內容目不暇接,民生工作被擺在了突出位置。這些內容靶向精準,針對性強,呼應了群眾關切。


  就業是民生之本。自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出就業優先的“動員令”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給出解決就業問題的“定心丸”,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今年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這體現了中央對就業的高度關注,抓住了民生改善的“牛鼻子”。


  教育是國之大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加快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抓緊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供給,持續抓好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落實……這些政策直指教育領域老大難問題,讓人充滿期待。


  醫療關系國民健康。針對癌癥和常見慢性病,報告提出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并要求做好常見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通過醫療、醫保、醫藥等方面綜合發力,群眾的就醫負擔有望得到緩解。


  政府工作報告總攬事關全局的民生工作: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重點解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同時,關注群眾身邊的煩心“小事”:嬰幼兒照護寫進報告;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險……


  可以說,兩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里裝著近14億人的民生,相關政策以實際問題為導向,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為全國人民送出了一份可觀的民生大禮包。


  任務書已經下達,關鍵在于落實。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政府減稅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難度必然加大;同時,只有民生穩了,才有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因此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也在提升。


  一方面,民生問題面廣量大,性質類型多樣,產生原因各異,解決起來既需要責任和投入,又需要時間和耐心。民生領域改革政策性強、利益調整復雜、社會關注度高,需要精心研究、周密安排、扎實推進,這些都難以做到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人民群眾期待更高的生活品質、更好的生態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都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相關部門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政績導向等都要與新形勢新任務相適應,全面提高做好民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把群眾有沒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檢驗民生政策落實得好不好、實不實的關鍵。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做好民生保障務求盡力而為。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鍵小事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做好民生工作也要量力而行。過好日子理所應當,但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動輒以最好最大最高吊高群眾胃口。要堅持將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基礎上,防止過度福利化導致效率低下、通貨膨脹、收入分配惡化,防止“過山車式”大起大落,讓百姓過上穩定可持續的好日子。


  當前,民生需求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群眾越來越關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公平正義。這要求在治國理政上守住為民務實清廉的底線,在改革發展上守住安全穩定和諧的底線,在執法司法上守住公平正義合法的底線,在環境保護上守住生態文明美麗的底線。


  民生關系民心,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表示,今年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確保只增不減。這顯示了中央做好民生工作的決心。要用繡花功夫,抓好細節,把錢用在刀刃上,防止民生工程搞成只為迎合上級的“景觀工程”,真正讓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半月講解


  2  基層減負年,負擔如何切實減下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制定了硬杠杠,提出了硬措施,著力為基層干部減負。一起來看看,這份《通知》給基層干部送來了怎樣的“及時雨”?


  轉變政績觀是根本


  《通知》圍繞為基層減負,聚焦“四個著力”,從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思想教育、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務實管用的舉措。


  其中,最為基礎性的要求是樹立正確政績觀,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很多基層干部和學者專家已經指出,在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等現象,根源就在于黨性不純、政績觀錯位。評價干部工作,不在于總結寫得好不好、匯報得好不好,而在于是否真擔當、干實事、見實效。


  文件會議太多,要減


  開會、發文是我們黨作決策、抓落實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文山會海反彈回潮的問題比較突出,《通知》在這方面定了一些硬杠杠。一是層層大幅度精簡文件和會議。明確發給縣級以下的文件、召開的會議減少30%~50%。首先從中央層面做起,省市兩級都要大幅度精簡。二是明確中央印發的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地方和部門也要按此從嚴掌握。作出量化規定,目的是倒逼改進文風、提高文件質量。三是提出地方各級、基層單位貫徹落實中央和上級文件,可結合實際制定務實管用的舉措,除有明確規定外,不再制定貫徹落實意見和實施細則。這一規定,是為了解決照抄照搬上級文件、層層發文的問題。四是強調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對防止層層開會作出規定。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傳達學習上級精神照本宣科、泛泛表態、刻意搞傳達不過夜這些問題,提出了“三個不搞”的禁止性要求。


  督查過多,也要減


  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基層久有煩言。為基層減負,首先要抓好去年出臺的《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落實工作。目前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督查檢查考核事項從900項精簡至159項,清理率達82.33%,各省區市從12771項精簡至3493項,清理率達72.65%。接下來的工作則是如何確保精簡不反彈,不出現改頭換面、卷土重來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通知》進一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計劃管理,繼續嚴格控制總量。


  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這是總書記關心的整改重點,《通知》對于解決過度留痕的問題也給出了明確方案,提出了幾項具體要求。一是強化結果導向。考核評價一個地方和單位的工作,關鍵看有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群眾的評價怎么樣,而不是唯臺賬是舉、以材料論英雄。二是堅決糾正機械式做法。《通知》明確規定“三個不得”,基層深感苦惱的層層報材料、突擊報材料,以批示當落實,靠截圖視頻證明工作實績等情況,都在“不得”之列。三是針對有的地方和部門搞“責任甩鍋”,要求嚴格控制“一票否決”事項,不能動輒簽“責任狀”。《通知》還要求對涉及城市評選評比表彰的各類創建活動進行集中清理,不干擾基層正常工作。


  讓擔當不再是“千斤擔”


  2018年,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此番《通知》對如何解決干部不敢擔當作為的問題給出了更為明晰的安排。


  簡言之,《通知》提出的干部管理原則,是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對于很多想嘗試創新的干部來說,問責風險一直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利劍,此次《通知》進一步強調,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嚴肅問責、規范問責、精準問責、慎重問責,真正起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的效果。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將針對問責不力和問責泛化簡單化等問題,作出修訂。此外,正確對待被問責的干部,對影響期滿、表現好的干部,符合有關條件的,該使用的要使用。制定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改進談話和函詢工作方法,有效減輕干部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把“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具體化,切實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此外,《通知》還對基層干部送出“福利禮包”。其中指出,對基層干部特別是困難艱苦地區和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干部,要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


  半月調查


3  壞了沒人修,入冬要“冬眠”:農村改廁,“細節”不當成擺設


  小廁所事關大民生,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部長通道”上表示,今年要推動全國3萬個村莊、大體上1000萬的農戶實現改廁。


  寧夏是全國較早進行“廁所革命”的地區,自2016年以來,全區共改廁6.3萬戶左右。半月談記者最近在寧夏采訪發現,不少實現改廁的農戶生活環境好了,如廁方便衛生了。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新廁所由于使用不當、把關不嚴、條件不足等原因,建好了卻不實用、不能用,成了擺設。


  有的馬桶與廚房同處一室


  去年,石嘴山市平羅縣寶豐鎮新渠村完成60多戶集中式污水處理及改廁。為了改廁,村民李少云專門為沖水馬桶、太陽能淋浴騰出一間房子,并給房間通上暖氣,今年開春他還打算把房間好好裝修一下。


  李少云說,改廁自家只出了300多元,沖水馬桶用著很方便,冬天上廁所不用挨凍,夏天也不會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雖然裝修衛生間、浴室會有些花費,但家里的生活環境好了太多,很值得。


  不過并不是所有農戶都像李少云家。在新渠村,半月談記者隨機入戶發現,部分家庭的馬桶沒有單獨的隔間,甚至有的與廚房同處一室,暫時無法使用。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寧夏對農村改廁每戶補助2000元。改廁模式上,主要有分散式污水處理及改廁、分散式無污水處理及改廁、集中式污水處理及改廁3種,污水處理主要依靠生物菌技術。


  相比新渠村這樣的集中式改廁,分散式改廁使用率偏低的問題還要突出一些。改廁剛兩年,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任橋村村民丁學文便把家里的馬桶拆掉了。他說,馬桶用多了有異味,以前只是孫子晚上用,去年馬桶抽不上水他又不會修就拆了,現在全家用的是院子外臨時搭建的旱廁。


  石嘴山市平羅縣通伏鄉新豐村去年分散式污水處理及改廁60戶,半月談記者隨機入戶5家,發現只有1家在正常使用,其他4家或徹底不用,或只在晚上用,部分村民反映馬桶用多了有異味。


  在一些地方,部分衛生廁所入冬后要“冬眠”。去年12月初,新豐村村民馮萬雄家建在偏房的衛生廁所水管被凍壞,靈武市崇興鎮韓渠村村民楊秀蘭家位于室外的衛生廁所入冬后也被凍住無法使用。這樣不僅沒有改變群眾的生活習慣,還會影響衛生廁所的使用壽命。


  山東福源設備安裝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勇說,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長期不使用,設備中的生物菌活性會降低,影響污水處理效率,需重新投放生物菌,這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分散式無污水處理及改廁也存在使用率偏低的問題。中寧縣喊叫水鄉石泉村去年分散式無污水處理及改廁130戶,因異味較大,全村大部分衛生廁所建在室外。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部分農戶家新裝的馬桶毫無遮掩地暴露在戶外,部分農戶即使為馬桶搭建了簡易房,也使用較少。


  多種原因導致衛生廁所遭棄用


  衛生廁所“建而不用”有多種原因,首先是使用不當。


  群眾反映,分散式污水處理及改廁有異味,他們不愿使用。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運行需由爆氣泵供氧,部分農戶為節省電費不插電或少插電。打開某農戶污水處理設備的配電箱發現,除了沒插電,鳥兒還在里面做了窩,這使得污水處理設備無法有效運轉,從而產生異味。


  寧夏生態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宋海峰說,功率為25瓦的爆氣泵不間斷運轉每天耗電0.6度,每月用電成本在9元左右,如果設備安裝了時間控制開關,用電成本會更低。


  其次,在實施改廁過程中,部分地區為完成任務,不同程度存在把關不嚴的問題。


  寧夏農村改廁主推主房室內水沖式衛生廁所,但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農戶將衛生廁所建在室外或偏房,到了冬天便無法使用。集中式改廁前期把關不嚴尚可后續完善,而分散式改廁把關不嚴后續糾正難度較大,進而影響衛生廁所使用壽命。


  第三,冬季低溫、缺水也是寧夏部分地區分散式改廁使用率偏低的重要原因,石泉村便是典型代表。


  盡管在改廁時加裝了儲水桶,但由于低溫、缺水,石泉村新建的衛生廁所在冬天基本閑置。村民洪亮說,村里自來水不穩定,大家現在還在吃窖水,用自來水沖廁所確實有點舍不得。因離得遠,提水沖廁所比較麻煩,加上冬天天冷,新廁所用得少。


  隨著農村改廁的持續推進,改廁體量越來越大,農村改廁暴露出的后續維護問題逐漸顯現,這在由一家一戶自己維護的分散式改廁中表現更為明顯。


  部分基層干部反映,分散式改廁雖然前期省錢,但后期維護是個大麻煩,除了插電問題,衛生廁所的吸渣、生物菌的投放由誰來做以及怎么做等問題也未得到很好解決,一旦后續維護做不好、使用體驗變差,部分老百姓可能會棄用。


  嚴標準強運維,提高改廁質量


  今年寧夏將改造建設農村衛生廁所15萬戶,如何提高使用效率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針對當前存在的各類問題,基層干部群眾認為,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農村改廁要質量先行。


  可適度提高集中式改廁的比重。分散式改廁成本低但后期維護成本高,運行中不可控因素較多,使用壽命不及集中式改廁,要適當提高集中式改廁比重,避免重復建設浪費資金。


  基層干部認為,除了對“空心村”加以限制,農村改廁要在基礎設施方面嚴格要求,對于室內不具備改廁條件的農戶應在條件具備、技術成熟后實施,不能為完成數量而犧牲質量。


  同時,要加強改廁的后續運維管理。隨著農村改廁的量越來越大,運維管理已迫在眉睫。吳忠市利通區建設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馬伏軍等人建議,成立專業服務公司負責農村改廁的運維,并對不成熟的技術進行整改,用技術手段解決污水處理設備斷電問題。寧夏住建廳村鎮建設處處長楊普認為,農村改廁運維可探索讓既有的農村保潔員參與進來,降低運維成本。


  尤為重要的是,引導群眾參與到改廁中來。目前,寧夏農村改廁主要由政府埋單,各地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群眾看”的問題。靈武市住建局副局長馬蘭花等人認為,應鼓勵群眾參與到改廁中來,對自發改廁的給予獎勵,調動農民的智慧,讓農村改廁更接地氣。


  半月世界


  4  深化中歐合作正當其時


  3月21日至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意大利、摩納哥、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令中歐關系再次升溫。近年來,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中歐關系雖然經歷過波折,但總體上保持了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態勢,中歐繼續深化和發展雙方關系可謂正當其時。


  中歐合作默契多


  中歐雙方在國際事務多個領域有著默契與共識。


  中國一貫支持和維護以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為基礎的多邊主義,歐盟亦是多邊主義的捍衛者。面對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浪潮,中歐領導人多次表示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要努力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


  中歐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出理念的一致性和行動的協調性,成為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關鍵引導力量。中歐在污染防治、綠色節能產業及碳市場等方面已經取得豐碩的合作成果。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日益成為中歐合作的新話題與新亮點。歐洲許多國家都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節點。2018年葡萄牙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的歐洲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互聯互通計劃讓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破萬,比雷埃夫斯港成為連接亞洲與歐洲海運與陸運的關鍵轉運碼頭,塞爾維亞、波蘭、匈牙利、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捷克等歐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因“一帶一路”建設而加速前行。


  中國始終重視對歐關系


  中國始終把歐洲放在對外關系的重要位置,一貫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歐盟的自強團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出訪歐洲,今年更是將首次出訪目的地選擇在歐洲,充分體現出中國對歐洲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至今,中歐已成功舉行了20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和7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雙方會晤的議題已經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安全等多個領域,形成了高級別戰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和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三大支柱,為中歐之間提供了可靠的溝通平臺。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的建設,反映出雙方的合作不但領域愈加寬廣,而且更著重頂層設計,在構建戰略性的長期穩定關系之路上不斷前行。


  變局之下應增強互信


  在世界大變局中,中歐關系也不時受到一些干擾和影響,面對這些不和諧聲音,雙方更需加強政策對話與分歧管控,以實現互利共贏。特別在雙方關切的經貿領域,更應如此。


  一方面,歐盟需謹防經貿問題的政治化,放寬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減少對進口中國產品、服務的顧慮和無端猜疑。保持歐盟投資市場開放,減少和消除投資障礙和歧視性壁壘,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提供公平、透明的政策環境。


  另一方面,中國也將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市場的開放度和包容度,更好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進口更多優質歐洲商品。中歐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具有資本、技術和市場上的互補優勢,合作潛力有待繼續深入挖掘。“一帶一路”建設為中歐釋放新的合作潛力提供了機會,更多歐洲沿線國家的加入,將使歐亞互聯互通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效對接,為中歐人民帶來切實的收益。


  中歐在支持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倡導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擁有共同語言,雙方應繼續攜手改善全球治理,在世貿組織改革、應對氣候變化、防核擴散、敘利亞等全球與地區熱點問題上保持機制性磋商與協調。中歐歷史、文化、國情、發展水平不同,出現不同觀點和摩擦很正常。但只要中歐穩住政治互信的基礎,在理念共享和經濟互補性長期存在的大前提下,雙方秉持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中歐關系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發揮“壓艙石”作用。


  基層治理現代化


  5  你報上來,我推下去,問題依舊!謹防基層治理陷入“空轉”


  在基層治理中,遇到難題怎么辦?最佳方式當然是上下級齊心協力,各司其職,把問題解決好。但在部分地區、一些單位存在一種怪現象:遇到難題,從下往上級級報,請示、匯報、送審;領導也不想、不敢找事,雖然從上往下層層批示,但多含糊其辭,并不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如此“文來文去”,請示、批示循環幾輪,基層治理陷入“空轉”。基層干部群眾感嘆:知否知否?問題依然如舊。


  棘手問題,你報上來我推下去


  南方某縣的一處湖面,歷年來都是采砂區,采砂權早年也被拍賣給企業。前年,地方環保督察后,采砂被叫停。不料,隨著生態環境部提出制止環保“一刀切”現象后,采砂企業往省里和市里上訪,認為是縣里“一刀切”,要求對簿公堂,獲得賠償。


  市里有關部門批示,要解決好這一問題。縣里收到指示后,一籌莫展,當初關停也是落實上級指示啊,現在怎么辦?想來想去,不敢自己做主,只能往上報,請上級界定是否屬于“一刀切”。市里收到請示后批示,要嚴格按照相應的法規要求,做好環保工作和社會穩定工作。


  接到踢回來的皮球,縣里又開始新一輪“擊鼓傳花”,通過市里請示省漁業部門,請求能否對部分水面調整規劃,用于合法采砂。省里不同意,但等信訪問題再次出現時,還是要求地方自己處理好。


  如此這般,請示、指示往復循環,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妥善處理。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這種情況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多名市縣級領導說,近幾年報上來等待簽批的材料明顯增多。


  一名縣長告訴半月談記者,以前每天十幾件待批件是常態,現在幾十件是常態。很多報上來的材料中,下級部門以及分管工作人員的建議少了、帶有思考性的意見少了,一級級簽了三四個名字,但每一個人的意見都是“請XX審定”。他說:“有些情況,相關部門和分管人員原本是最清楚的,但不敢做決定、不愿拿主意、不想承擔責任,直接一層層上報,上級單位怎么定?”


  多名基層干部認為,這種推來推去的事情,一般都是比較棘手、政策邊界把握不清、權責界定不清的工作。請示、批示轉了一大圈,就是落不了地,問題還是問題,有些矛盾因為延誤而激化。“個個都是‘二傳手’,沒有主攻手,‘空轉’背后潛藏風險。”一位基層干部說。


  問診“空轉”,難在四大病灶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空轉”其來有自。不少基層干部反映,當下亂作為少了,但不作為、慢作為不易根治,在一些地方甚至有抬頭趨勢。“人人經手,但人人不解決”的治理“空轉”現象,就是一種表現。而究其原因,主要有四大病灶。


  ——部分干部缺乏斗爭精神,不敢擔當。


  廣西行政學院教授凌經球認為,一些棘手問題延續多年,背后有復雜的人際關系,要解決這些問題,肯定要觸及某些人的利益。一些基層領導干部,或是不愿得罪人、或是抱“新官不理舊事”的心態,或是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問題視而不見、搞整改避重就輕,甚至導致舊問題未除、新問題又發。


  ——政策界定不清,職責切割不清,各級權責不匹配。


  有專家表示,一方面,由于政策界定不清,導致部分工作存在爭議,各級拿不定主意,確實在客觀上導致了“空轉”。另一方面,基層行政體制存在職責不清、權責不明的問題,部分工作存在上下級之間職能交叉、職能重疊,一旦出現問題,各級推諉責任。尤其對于鄉鎮一級來說,責大于權,既缺乏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能力,也影響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難以避免把責任往上推。


  ——利益關系牽扯,部分干部推卸責任,甚至主觀上助推“空轉”。


  去年,南方某地發生一起環保事件,該問題由來已久,省里相關部門多次推動,還派人到現場督辦,但現場執法必須依靠縣、鄉鎮來開展。由于部分基層干部與違法分子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工作長期難以推動。


  ——問責泛濫,追責不切實際,趨利避害導致各級推責。


  南方一市某局辦公室主任說,過去對某些在自己職權范圍內的待批件,自己做主簽了,不必事事上報領導。但是,去年自己因某個間接問題被處分,問責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及時報告上級領導。他說:“從這之后,所有處室都不敢自己做決定,所有文件都要往上送給領導,我以前每年自己簽字的100多份文件,現在全部送給局領導批示。”


  中部某省一名副縣長前期牽頭推進一項工作,部分下屬提出有難度,不敢擔責。副縣長說“依法依規推進工作,有問題我來擔責,你們放手去做”;下屬說“萬一出了事,你是縣領導,最終還是我們被追責”。這位副縣長嘆一口氣:“最終我讓他們寫報告,我簽字同意,以后責任我來擔。但很顯然,不是所有縣領導都會這么做。”


  理順權責關系,落實容錯糾錯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空轉”現象嚴重影響改革效能,亟待整治。


  一是責任必須強化,基層反腐要進一步深入推進。


  凌經球認為,針對思想根源問題、利益關系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嚴格執行行政問責制,對不依法履職、不勇于擔當、導致治理陷入“空轉”的干部,要依紀依法依規處理。


  二是理順基層權責關系,理順社會與市場的關系。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陳文勝認為,當前基層治理中,“超負荷運轉”和“空轉”并存,很值得思考。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治理體制的矛盾。一方面,要理順各級權責關系,要適當放權,讓基層權責匹配;另一方面,要理順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系,有的問題光靠行政權力難以推動,應該借助市場和社會的活力。


  三是容錯糾錯機制必須切實建立,增強操作性。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當前部分地區已在探索容錯、免責制度化,幫助基層干部減輕“問責焦慮癥”。但基層反映,其中部分細則表述偏虛,需要更具操作性。有干部提出,可以借鑒部分地區施行的“黨員積分績效制”,對平時的工作履職進行積分,而一旦出現工作不到位,只要不是違法違紀違規,就可以考慮核減相應積分,不必動不動就問責處分。


  6  “空心村”只有搬遷撤并一招?


  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已達60%左右,在可預期的一段時間內,還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口轉移到城市,不少村莊將變成“空心村”。如何看待“空心村”的功能,規劃“空心村”的未來?


  在鄉村振興規劃中,村莊被分為聚集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搬遷撤并類四種類型,“空心村”多不屬前三者,等待它們的命運一定是搬遷撤并嗎?這是當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亟待回答的問題。


  一個典型“空心村”的日常


  地處閩西南地區的武平縣將軍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根據筆者2019年春節期間的調研,該村共有戶籍人口1342人,1243畝耕地,但村莊的常住人口只有120人。


  留守村莊的主要包括三類村民。一是老弱病殘戶。村內的五保戶和低保戶,以及絕大多數貧困戶基本上都還留守村莊。他們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幾乎不可能脫離村莊。二是“中農”。村內有十余戶的中堅農民,他們通過流轉土地和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了百香果、靈芝、臍橙等經濟作物。這部分農民大都有能力城鎮化,且基本上都在集鎮有房,但他們愿意在村莊發展,且看好村莊的未來。三是半工半耕戶。有部分村民實行“一家兩制”,部分勞動力在集鎮的工業區上班,部分勞動力則在村里務農。這部分農民大多處于未確定的狀態,如村莊產業發展得好,或許就成了“中農”;實在不行,放棄村莊到集鎮務工,倒也不算是一個壞事。


  目前而言,村莊之于留守村莊的村民,既是一條退路,也是一條發展之路。一方面,無論是弱勢農民,還是半工半耕的農民,抑或是“中農”,其實都把村莊當作一種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正因為有部分村民離不開村莊,需要將村莊作為保障,也給村莊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將軍村發展了臍橙、食用菌和百香果三大產業。臍橙基地已有1000畝。雖然90%是外地老板投資的,但在吸引部分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帶動了部分“中農”躍躍欲試。食用菌廠是幾個村民合股投資的合作社,這幾年的利潤保持在每年100萬元左右,吸引了30多個村民就業。靈芝產業則主要由3個“大戶”支撐,每年種植6萬袋左右。平常主要是“中農”自己管理,個別生產環節需要請工。另外,村里還有一個小型竹器加工廠,有十余個工人。這幾個產業基本上吸納了留守村莊的所有勞動力,一些特殊時期還會出現用工荒。因此,留守村民雖有經濟分層,但他們的日子過得并不差,收入穩定且可持續。


  人才振興和集體經濟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空心村”并不是一個可有可無或自生自滅的村莊類型,恰恰相反,它仍然發揮著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那么,在實踐中,“空心村”如何來實現其獨特作用的呢?


  一是人才振興。事實上,在人口城市化的背景下,在農村,尤其是“空心村”實施大規模的人才振興是不現實的,也是沒必要的。在“空心村”,只要保持最低限度的人才供給,能夠保持村莊秩序,并留存一些發展空間,就夠了。將軍村現任領導班子的5名成員,年輕而有活力。除文書)也是村醫)和婦女主任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外,其他基本上都是30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村支書和主任都是返鄉大學生,另一個支委則是復員退伍軍人。而今,村支書和復原退伍的支委都下決心扎根村莊,各自承包了十多畝耕地種百香果。他們在村內都建有不錯的樓房,亦打算合適的時機發展民宿。


  村干部扎根村莊很重要——只要他們扎根了,留守村民就有了定心丸;而外出的村民亦會對村莊寄以希望。


  二是集體經濟。將軍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26萬元左右。最大的收入是上級下撥的生態林管護費和護林員工資,村集體可以統籌使用。另外,村委會通過發展竹山,承包給村民,每年有7萬元左右的租金;對村內的小水電、土地流轉等收取一定的管理費。


  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不僅留得住人才,村級組織可以正常運轉,村干部做公益事業也有了底氣,每年都會做一些“事業”。在做“事業”的過程中,不僅服務了群眾,還樹立了村級組織核心作用的地位。


  “空心村”也可以有活力


  將軍村的做法非常簡單,卻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取得了意外效果。


  一是村落復興。人們想象的“空心村”都是人去村空,斷垣殘壁,但在將軍村,人去村空是事實,斷垣殘壁卻未發生。最近幾年,每家每戶都有意識地保護修繕老屋,大多數土瓦房都換上了琉璃瓦。一些比較大型的祖屋,如“華山別墅”“司馬第”,族人們還自發捐款修葺一新。每年過年時,絕大多數已經搬遷到城里的村民,還會專門回去貼春聯、祭祖。在這個意義上,哪怕平常“空心”了,但將軍村作為村民的精神家園,還完整保留著。


  二是社會建設。非常有意思的是,將軍村雖然“空心”了,但村落社會和文化卻保持完好,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新發展。2015年1月,將軍村利用上級支持的6萬元建立了慈善協會,當年就撬動了村民捐資34萬元。這幾年慈善協會運作良好,每年給60歲以上的村民發福利,以至于村里形成了過“老年節”)重陽節)的新習俗;還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發獎學金,家長因此感到榮光。現如今,慈善協會的資金規模已經有37萬元。負責人說,主要是他們沒再發動群眾捐款,否則規模肯定會增加不少。這些資金,基本上都貸款給了本村的“中農”發展產業——貸款嚴格按照銀行的規則發放,還要求有3個擔保人,至今未出一筆壞賬。慈善協會雖小,卻意外地成了鏈接村民的一條紐帶,外出村民關心留守村民的生活,“中農”也把“老人錢”惦念在心。


  客觀而言,將軍村的發展效果,一方面得益于村兩委在村莊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亦得益于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這幾年政府投資進行交通、水利、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潛移默化地重塑了將軍村。比如,有了土地平整,建設臍橙基地才有可能;有通村公路,村民才會有在村里留一個根的強烈愿望;有了水利建設,村容村貌發生很大改變,部分村民才動了發展民宿的念頭。


  值此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關鍵時期,需要對全國數量龐大的“空心村”做準確的判斷,尤其不可一刀切地搞搬遷撤并。一個有活力的村莊,并不見得要多么的“強、富、美”,關鍵是要與現代化的進程相匹配,適合不同類型村民的需求。


  教育改革進行時


  7  一位北京名校教師的思考:公立學校為何不如民辦有活力


  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是我國教育制度下相互補充的兩股教育力量。從孔子時代起,私學就是官辦學堂的有益補充,有些書院性質的私學更成為了流芳千古的文化圣地。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民辦學校憑借著課程靈活多樣等特點顯現出了持續的活力,以至于在許多人看來,公立學校似乎不如民辦學校有活力。但為什么呢?


  教師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教師有活力,學校必然有活力。我們從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教師的對比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民辦學校的高工資正吸引著公立學校教師紛紛跳槽。隨著醫療保障和社會保障的改革,體制內外的鴻溝逐漸填平,原先體制內的諸多福利正在降低其吸引力,而民辦學校的高工資對于一些有碩士學歷的青年教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些特別有經驗、40歲到50歲左右的教師,在家庭經濟壓力的影響下,也很有可能考慮去民辦學校。就北京而言,小學教師稅前一萬三四的工資和民辦學校稅前兩萬二三的工資有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造成的吸引力,絕不可小視。


  第二,民辦學校分工細致,教師主動性積極性更高。民辦學校教師分工更為清楚合理,工作交叉的部分少,減少了相互推諉和扯皮的可能性。另外,教師多做一項工作就會多一份收入,這種隨時的正強化對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公立學校職稱評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在公立學校,教師工資的決定性因素是職稱。職稱本來是用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指標,然而,由于高級職稱數量有限,所以一些無望得到高級職稱的教師索性放棄這種追求。結果是只有少部分優秀教師在努力追求職稱,而更多的普通教師則可能停留在中級階段失去了工作積極性。


  第四,公立學校非教學任務占用教師不少精力。在公立學校,各種培訓、檢查、評比、上傳信息、扶貧下鄉等眾多非教學的管理與服務工作耗費了教師的不少精力;而民辦學校可以跳出人員編制的束縛,有人專門負責這些工作,老師可以不操心這些非教學任務。


  第五,公立學校人事管理模式容易使教師產生倦怠心理。目前公立學校少部分老師不僅沒有發揮其豐富的經驗帶動作用,反而憑借年齡和資歷推掉一些工作任務,無形中影響了年輕教師的活力。同時,公立學校的人員流動比民辦學校更為困難,這也是催生倦怠思想的溫床。


  第六,求安求穩思想致公立學校教師活力少。社會上流行“找一份教師的工作,既安全又安穩”的說法,也確實有一部分人選擇到公立學校當老師就是圖個安穩)絕對不是全部,有更多的老師在非常敬業地工作)。既然一開始求的就是安穩,那么其活力很有可能不如民辦學校的老師。


  時政·財經


  8  “熱鬧一兩天,冷清大半年”——節會經濟虛熱觀察


  辦節會,不僅賺錢,還能賺吆喝。近年來,一些地方的節會經濟持續走熱,有的甚至提出“縣縣有節、四季有節”的口號。然而,這條看似讓地方產業發展立竿見影的路徑,正讓一些地方陷入猶豫徘徊。時至今日,難以助推產業發展的地方節會,也面臨轉型的選擇。


  “節會熱”一度釋放巨大紅利


  過去,一些優質農產品和田園風光因“養在深閨人未識”而賣不出好價、打不響名氣。但在脫貧攻堅、全域旅游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等推動下,那些率先“吆喝”起來的地方,實實在在享受到了舉辦節會帶來的紅利。


  湖南安化是我國著名的“黑茶之鄉”。過去,黑茶主要以邊銷茶的形式銷往少數民族地區。2007年,全縣黑茶產值僅1億元,但自2012年連續舉辦了幾次黑茶文化節后,這一數字在2018年達到180億元。


  湖南靖州從2014年以來,每年都舉辦楊梅節,曾經爛在地里也賣不出去的楊梅變得供不應求,價格也從過去每斤一兩元漲到每斤10多元。“2014年前,全縣沒有一顆楊梅通過互聯網賣出去,現在全縣楊梅產值已達到7億元,每年發往外地的快遞數量超過70萬件。”靖州縣楊梅促銷辦主任戈孝清說。


  湖南南縣在2017、2018年“無中生有”舉行了兩屆涂鴉藝術節,讓資源稟賦并不突出的南縣“一炮而紅”。“涂鴉節之后,破天荒地接待了10批港臺投資商。”南縣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鄧超說,節會期間的集中簽約起到了“以商帶商”的疊加效應。


  節會綜合征日益凸顯


  最近一兩年,地方的節會情結開始變得微妙。大家清楚辦節對產業持續發展并非一勞永逸之計,但又很難抵擋節會紅利的巨大誘惑,都抱有“不辦就是傻”的心態。過多過濫帶來的審美疲勞、各自為戰阻礙產業整合、效益遞減導致的難以為繼等,讓節會綜合征日益凸顯。


  你方辦罷我登場,節會過濫盡顯疲態——中部地區某宣傳部長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加入一個宣傳部長群,里面幾乎每天都有節會廣告。“大部分品位不高,流程雷同。”該宣傳部長說,有的地方節會打包給第三方后,已經形成“領導講話加文藝演出”的固定模式,讓人審美疲勞,也造成一種地方政府熱衷辦節、鋪張浪費的印象。


  你能辦我也要辦,低水平競爭制造內耗——相距僅幾十公里的甲地和乙地同屬中部某市州,同盛產某一水果。但甲說乙產量小,乙說甲不正宗,盡管各自的水果節前后腳舉行,但從未考慮整合。甚至在宣傳上彼此都想壓過對方一頭,最后不得不由市里出面調解。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這種現象在全域旅游概念推出后尤其明顯。某區縣剛推出“水上運動節”,另一個區縣馬上又來一個“濕地旅游節”。“省里規劃是以整個區域為單位統籌部署的,這種各自為戰、你爭我奪的做法相互消耗,對形成品牌效應也是巨大傷害。”一名地方干部坦言。


  “熱鬧一兩天,冷清大半年”,基礎不牢缺后勁——中部有的縣級政府提出“每年至少辦一個大型節會”,但由于產業基礎薄弱,輻射帶動作用有限,造成“舉全縣之力辦節,響動還出不了一個村”。


  南縣創新示范區工委書記秦琴說,在去年舉辦第二屆涂鴉節時,已經感到有些創意匱乏,后勁不足。幸虧這兩年縣里主打綠色生態的“蝦稻米”獲得國家地理標識稱號,才找到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支撐。


  節會熱還需更多冷思考


  “想通過辦節促進產業發展,首先要回答兩個問題:由誰來辦?辦給誰看?——必須要由市場主體或行業協會來辦,也必須辦給市場和消費者看。”安化縣茶葉辦主任肖偉群說。


  其實,宣傳方式多樣,不止辦節一種。湖南某縣畜牧水產局局長認為,一場節會辦下來,花費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千萬元,如果沒有形成真正的品牌效應,絕不可能長久。湖南洪江市文廣新局局長張卿榮說,通過一些新媒體和社交平臺進行宣傳,效果不比辦節差。


  湖南省衡東縣副縣長劉敏介紹,當地近年來舉辦土菜文化節、旅游文化節,發動老年人藝術協會、旗袍協會等民間組織參與文藝表演。邀請非專業文藝愛好者創作節會歌曲,讓每個鄉鎮組織火炬傳遞活動,并在本地自媒體上進行推介。這激發了基層活力,讓人們對節會更有參與感、認同感。


  比該不該辦節會這一問題更需要回答的,是如何真正培育好節會經濟背后的地方產業。基層干部反映,當前一些地方辦節同質化,正反映出這一區域相關產業沒有龍頭企業的現狀。因此,政府既要培育扶持企業做大做強,也要適時對行業進行指導,幫助企業樹立品牌意識。


  科技·文化


  9  科研人員創業還有哪些“緊箍咒”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業。過去一年,為科研人員“減負”與“減縛”更成為鼓舞科技界的最大利好。當兩方面政策紅利疊加,有心把成果帶向實驗室外更廣大天地的基層科研人員切實感受如何?在政策落實階段,還有哪些“緊箍咒”困擾著他們?


  一池春水漸已暖


  “國家鼓勵創新創業,讓科研人員有更大自主權,作為一線科研工作者,這幾年感受到很大改變。”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劉宜偉在2018年帶著自己的科研成果,成立了一家開發彈性電子器件及可穿戴設備的高科技企業,科研人員創業團隊占股84%,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占股16%。


  “以前科研人員聚在一起的時候,喜歡談項目、文章和‘帽子’,現在大家會更多地談行業的難點問題和技術的潛在價值。”劉宜偉說。


  兩年前,浙江大學5位學者的12項專利成果作價3000萬元入股中天海洋系統有限公司,分享成果轉化股權70%的獎勵,一時成為浙江科技界引人矚目的新聞。該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楊燦軍介紹,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在實驗室成果的基礎上研發出“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在地方水污染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這幾年的政策出臺,教師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熱情高了很多,很多老師來咨詢相關問題,不少人的籌劃已經具體到細節。” 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直屬黨總支書記張麗娜說。


  “最后一公里”存險情


  不少科研人員表示,政策的暖意他們感受得到,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還存在一些險情和陷阱,有些失之模糊矛盾處仍困擾著他們。


  “怎么確定一項成果究竟值多少錢?這仍然是個難題。”浙江大學科研院成果知識產權部部長李寒瑩說,評估環節戰線如果拉得太長,會直接影響到知識產權的時效性,令其價值受損。


  科研人員帶著“身份”創業,固然方便樹起讓業界心動的招牌,在開張前卻也給自己帶來不少難題。對很多審批手續來說,科研人員的身份都屬于“例外”乃至“意外”,辦理程序還不清楚,大家只能一個個單位、部門去協調。


  “今年,在我們的努力下,技術轉讓遞延納稅終于在地方稅務部門備案成功了,讓大家不必再為只要成果一轉化馬上就得繳納20%的稅而苦惱,可以等到真正產生價值之后再去交稅,多少算個令人欣慰的消息。”張麗娜說。


  此外,半月談記者了解到,一些科研人員仍然擔憂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到底“有沒有用”。“創業能不能算入工作量、納入考核?失敗了是不是幾年的績效也得搭進去?一個創業項目等于幾篇核心期刊,幾個國家課題?如果創業沒法真正與職稱考評機制合理銜接,敢于邁出這一步的科研人員還不會很多。”浙江一所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說。


  部分高校對于有科研成果的教師創業又有不同的顧慮。高校管理者擔心的是,教師創業畢竟不屬于高校的核心職能,有教師離崗創業,校方雖然可以再招人,但這樣的教師很多是學校迎接各種評估倚重的能人,走了之后學科建設留下的空白誰來填,校方無形中增加的考核壓力怎么破?


  “緊箍咒”如何變為“迎賓曲”


  科研人員投身創業,這一創新活力與市場活力的合奏到底該如何指揮?科研人員普遍期待,激勵政策規定更細致,落實更到位,讓“緊箍咒”變為“迎賓曲”。


  “要想讓科學家享有更多不打折扣的創業自主權,上要有頂層設計,下要有部門合力。”張麗娜說,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何進一步簡政放權、簡化價值判斷程序,擴大稅收優惠范圍,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的“獲得感”,都是亟待解決的細節問題。


  在政策執行上,要對不同類型創業項目分類指導,對有前瞻性的創新創業項目,尤其要在提升其抗風險能力上做出具體安排。“比如創投基金可以一部分投入較成熟的、很快就能有造血能力的項目,一部分投入具有一定風險的高端科技創業項目。”劉宜偉說。


  此外,還需落實科研人員考評體系改革,推動“身份管理”轉為“崗位管理”。如浙江大學已經嘗試增設應用推廣型教師崗位,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則著手以研究和工程系列“兩分開”考核不同的科研人員,工程系列考評重心放在科研人員在承擔的轉移轉化項目中所做的貢獻、為企業帶來的價值。


  還有科研人員認為,要強調高科技創業在國家“雙創”乃至“三創”大計中的重要位置,營造社會價值導向,為投身創業的科研人員打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只有創造出一個平等的發展環境,人才才能真正放開手腳、發揮所長。”


  生態·健康


  10  新體系如何收編“拾荒大軍”


  熟悉的收廢品吆喝聲在城市里聽到得越來越少了。非正規的“拾荒大軍”一度是城市回收體系的主力軍,如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正在逐漸萎縮,而城市的垃圾量卻在上升。新的回收體系怎么構建?新舊體系又該如何相處?這是城市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拆違高房租,“拾荒大軍”在萎縮


  城市“拾荒大軍”多年來一直都是城市回收體系的主力軍。他們是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收廢品的人,一般有固定的活動區域。居民跟他們很熟悉,一個電話過去,他們就會上門來收。可樂瓶、大的礦泉水桶、廢報紙、廢紙板、廢家電,他們都能處置。


  “廢報紙1塊錢1斤,我賣到回收站是1塊兩毛五;廢紙板便宜一點,回收價格在5毛錢左右,我賣到回收站7毛。基本上每斤廢品賺兩毛錢。”在上海長寧區新華街道做廢品回收的張麗今年50多歲,是城市“拾荒大軍”的一員,在這片區域已經收了近20年廢品。大多數時候一天收廢品“1000多斤是有的”。


  不過張麗覺得,這幾年日子沒原來好過了:“道路交通管得嚴了,周邊近點的回收站關了好幾個,房租也漲了。”


  據張麗介紹,她收廢品的區域,過去有好幾家廢品回收站,步行距離甚至在20分鐘之內,近幾年基本都關掉了。如今張麗賣廢品要騎電動車到外環,來回兩個半小時。”張麗原來住的老公房月租金1300元,隨著老公房動遷,搬家后房租漲到3500元,“馬上就要漲到4000元了”。


  半月談記者調查了解到,一批廢品回收站場地不合規、手續不齊全,因屬于違法搭建而被拆除。社區也不太喜歡廢品回收站,一方面臟亂差,居民投訴多,另外也可能影響區域經濟價值。


  “城市的政策、拆建體系對廢品回收行業影響巨大。”公益環保人陳立雯介紹,有的大城市廢品回收集散被趕到郊區,城內回收鏈條上的人,今天有地方干活,明天可能就得搬家走人,生存空間缺乏保障。稍微年輕一點的人都離開了這個行業。


  新回收體系遇高成本難題


  城市每天都在產生大量垃圾,有效地將它們分揀出來,對于資源再生、環境治理和城市發展至關重要。上海市近年推進“兩網融合”為城市垃圾回收新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契機。所謂“兩網融合”,就是城市環衛系統和可回收系統兩個系統的融合。


  長寧區上航新村的垃圾廂房管理員郭元負責廂房管理,檢查居民分類結果,同時他也是一家回收企業——上海新錦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公司的員工,把居民送來的可回收物進行分類。


  “新錦華每兩天來小區收運一次廢品。廢玻璃、干凈的塑料袋、牛奶盒等屬于低值可回收物,平時收廢品的人都不要,但新錦華能收。”郭元說,賣廢品的錢都算作他的收入,一個月有1000多塊。


  新錦華涉及幾乎全品類物品回收,工廠企業一直是他們的主要客戶,如今加入“兩網融合”體系的建設中。新錦華副總經理孫亞明介紹,居民區的資源回收并不是一個好生意,“一些低值可回收物的價值甚至抵不了運費”。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發布指導意見,推動回收系統“點、站、場”的建立。例如小區的垃圾廂房可作為回收點;原則上每個街道還應建立一個中轉站,面積不小于500平方米;郊區各區則至少配置一個集散場。“點、站、場”的定位是城市基礎設施,方便企業堆放中轉貨品,降低物流成本。


  也有一些互聯網公司想做資源回收。以小黃狗為例,在上海多個小區放置了智能回收箱,分類回收紙類、塑料、金屬、飲料瓶。居民選擇投放的物品種類,就可以自助稱重積分,積分可提現。居民也可用App和微信小程序預約上門收廢品。據小黃狗負責人介紹,已經在上海800多個小區放置智能回收箱。


  然而,新體系的建立并沒有那么容易。其中“點、站、場”的選址就是個難題,尤其是中心城區。以上海市徐匯區為例,想要每個街道選址建500平方米的中轉站不容易。徐匯區綠化和市容管理部門介紹,目前“不強求中轉站面積一定達到500平方米,只要能實現一定功能就行”。


  互聯網模式下的智能回收同樣面臨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回收箱的箱體很容易填滿,需要人及時清理,還需要人短途駁運至堆放點”“一天下來利潤覆蓋不了人力成本”……


  新舊交匯,拾荒人可納入新體系?


  新舊碰撞,對于拾荒人來說,面臨的更是“何去何從”的問題。


  “城市離不開他們,但也容不下他們。拾荒者游離在正規的垃圾處理體系之外,讓可回收物在過去沒有任何政府支撐的條件下得到回收。但是城市拾荒者不屬于現代的、工業的、城市的企業或者經濟部門,也不屬于傳統的農業,他們沒有被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上海市循環經濟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新體系的建立雖然不夠順利,但更規范的回收體系是大勢所趨。“點、站、場系統運營起來之后,可以更好地進行廢品流向追蹤管理。過去不少廢品都流向小作坊進行加工,帶來環境隱患的同時,正規處置企業缺少貨源,無法做大規模。”田強環保董事長胡喜超說。


  在新的體系里,“拾荒人”的位置如何?


  “我覺得可以‘收編’一些原有回收體系的人,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與居民建立了長期信任關系。可以讓他們負責回收點、回收站的運營。”胡喜超說,“包括一些無法獲得資質的回收站,我們可以先把管理規范起來。讓原來的回收站管理人員繼續管理。”


  陳立雯也提議,新體系建立的同時,要考慮利用原有的回收體系。“廢品種類之多無法細數,僅硬質塑料就可以分出幾十類。精細分類是廢品再生利用的基礎,這也是原有回收體系最大的優勢。重建一套排除民間群體的廢品回收體系將浪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但“收編”不是隨便掛名,怎么“收編”要從長計議。一個廢品回收站的責任人表示,對于回收站的“收編”來說,要警惕簡單掛靠方式和公司名稱的表面變化,“真正實現經營權的轉移變化很難,需要雙方經營思路和理念的磨合”。


  民生·社會


  11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小慢車”!


  曾幾何時,綠皮慢車是我們出行最鮮活的記憶。在今日高鐵四通八達的時代,你可知道還有許多山區老區的群眾仍在期盼一列列“小慢車”的駛來?在陜西,多條線路的綠皮慢車不斷開發貼心功能,對接百姓所期所盼,把車廂變成了服務鄉村振興的新平臺。


  這里的慢車有啥不一樣?


  “我們準備了社火、舞獅等文藝節目,歡迎大家到6號車廂一起提前鬧元宵!”2月18日是農歷正月十四,在從陜西寶雞開往甘肅平涼的6072次“慢火車”上,列車長谷雨欣正挨個車廂招呼旅客。收到邀請后,大家紛紛向6號車廂走去。


  車廂內,大紅燈籠和具有民俗風情的攝影作品充滿節日的喜慶,最受歡迎的還屬社火表演。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十四名“小關公”和 “小穆桂英”身著社火服飾款款走來,緊跟其后的是兩只搖頭擺尾的“獅子”,忽直立、忽跳躍、忽打滾,引得乘客競相拍照叫好。


  這場活動是由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與寶雞隴縣文化廣電局聯合舉辦的。


  “小慢車”的變化不僅出現在這趟列車。為了豐富“小慢車”功能,服務更多貧困地區百姓,近年來西安局一步步加強對“慢火車”的改造。


  比如,被稱為“秦嶺最美小慢車”的6063次列車上,西安局特意設立了一節可供閱讀學習的“通學車廂”,座位是經過改造的,書本是精心挑選的,這給很多山區學生的上學路增添了讀書之趣。此外,還有“務工專列”“采棉專列”“火車集市”……


  和老鄉貼心的“小慢慢”


  對于許多慢火車線路經過的地市,尤其是貧困地區來說,火車不只是交通工具,還是激發當地經濟活力的希望。


  從西安開往榆林的7005次列車被很多人親切地稱為“小慢慢”。列車行經蒲城、富平、澄城等7個國家級貧困縣,一直是老鄉外出探親務工的首選交通工具。家住延安洛川縣楊舒鄉南灣村的馬鐵鎖說:“我們南灣村一共有2000多畝蘋果園,每年要招4次工,這趟車票價便宜,服務又好,我每次帶工人來干活都坐這趟車,已經離不開了。”


  老鄉離不開的“小慢慢”,怎樣更好地幫助老鄉?7005次列車列車長馬艷偉說:“2017年以來,我們的‘小慢慢’設置了惠民助農主題車廂,把老鄉們賣的小米、紅棗、蘋果等土特產的信息都寫在告示板上,并留下電話號碼,這樣,就能幫助老鄉更好地把自家的出產銷往各地。”


  寧強縣大安鎮副鎮長羅義文說:“鎮上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多虧‘小慢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實在的平臺,不管是擴大宣傳,還是實際銷售,起的作用鄉親們都看得見。”


  車雖慢,回應老鄉需求并不慢


  在8361次綠皮火車上,西安局專門加掛了一節車廂,改造為“火車集市”,活雞、香菇、木耳、臘肉都被擺上了車,沿線群眾可在列車上進行農產品交易。


  登上“火車集市”,半月談記者發現,其實集市設計頗為講究。車廂一側是放置背簍及大件物品的置物區,為了行車安全,還裝上安全帶以便固定背簍;另一側則是農產品區,地板上設計了防滑紋路,防止乘客摔倒。每天運營結束后,還會有人專門清掃和消毒。


  談及開行“火車集市”的原因,參與設計改造的西安局集團公司漢中車務段黨委副書記陸明回憶,乘坐這趟車的很多老鄉要趕集都得帶著貨物走漫長的山路,分享信息對他們來說,還不算真正解決了困難。陸明和他的團隊多次和老鄉聊起他們的需求,得知很多人希望借著火車上人多的優勢,直接在車上做買賣。漢中車務段將這一情況反饋給西安局,經過近半年的設計、改造,2018年年末,“火車集市”終于正式開行。


  西安局集團公司客運處處長王建林介紹,西安局長期以來的口號是“您的出行有我西安局”,老區群眾的實際需求,就是“小慢車”服務改進的方向。車雖慢,回應老鄉需求不能慢;車雖慢,但坐上慢車的鄉親們,可以嘗到好日子提速的味道。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