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解讀:落實網絡生態新規 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背景鏈接】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的發展,網絡治理也面臨許多新的課題。加強網絡生態治理,是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的需要,也是維護互聯網行業和廣大網民合法利益的需要。為了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構建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于2019年12月15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綜合分析】
當下,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正在漸入佳境。隨著互聯網技術、商業模式的不斷變革,網絡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也更加專業化、多元化、智能化,為網民提供了更加豐富、精彩、實用的網絡信息。但也隨之帶來了大量垃圾信息、不良或有害信息。尤其是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招搖撞騙等網絡違法活動表現活躍,呈現出技術含量高、影響范圍廣、危害性較大的新特點,廣大網民一直深感憤慨和憂慮,要求治理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新規解讀】
一、《規定》首次以法規形式提出“生態治理”概念。從管理內容上看,《規定》將“不良信息”從“違法信息”中區分出來,要求網絡平臺加強“防范和抵制”;從執法對象上看,以往治理多以“信息內容”本身為考量,如某段視頻是否屬于淫穢色情信息,《規定》則在這一基礎上,增加了對產品版面、頁面、榜單、推薦等重點場景的考量,這些顯示,互聯網治理更具整體觀和系統觀。
二、《規定》是對互聯網發展管理新課題的回應。近年大數據、算法推薦、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虛擬現實、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發展較快,同時,大數據的隱私數據使用、算法推薦的價值觀缺失和信息繭房,深度偽造的侵犯隱私和造假等,也引起各界的關注研討。《規定》首次以法規形式對此進行規范,通過“三不”基本要求和傳播正能量信息的鼓勵,回應了對算法價值觀的要求。同時,對深度學習、深度偽造等技術應用也劃出了禁區和紅線。
三、《規定》為網絡黑灰產治理提供了更完善的依據。標題黨、流量造假、虛假注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等網絡黑灰產行為,影響了用戶體驗,違反了平臺價值觀,但過去相關行為法律界定不清晰,比如平臺在打擊標題黨、刷流量、誘導分享等行為時,被處罰的賬號常以“不違法”抗辯,發起投訴。《規定》將“使用夸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的”標題黨行為認定為“不良信息”,將“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注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操縱用戶賬號等行為”認定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為治理這些黑灰產行為提供了法規層面的依據。
四、《規定》明確了平臺、用戶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同時根據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將規制主體分為內容生產者、內容服務平臺和內容服務使用者,根據各自角色區分其應承擔的權利和義務,確立了“責任共擔”的治理基礎,并以用戶服務協議等方式予以明確。這是對網絡協同治理的明確指引,有利于捋清平臺責任邊界,強化用戶自律,讓網絡服務的參與者成為網絡治理的參與者。
【責任主體】
一、網民。網民在行使自己權力表達自己意愿的同時,又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擔當相應的義務,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加以自律和規范的問題。因此,網民無論在網下還是在網上都要遵守規則,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要有一種“主人翁意識”,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樂享網絡,把網絡生態維護好,把網絡空間建設好,共同營造億萬民眾更美麗、更干凈、更安全的精神家園。
二、企業。企業要貫徹落實《規定》的要求,進一步推動平臺生態的優化,為此:一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制定細化方案,組織開展專項清理行動;二要建立完善生態治理制度和機制,從機制上推動平臺生態的持續優化;三要加強綜合治理和群防群治,在指引做好面向用戶的宣傳的同時,以服務協議等方式與用戶約定平臺管理規則,鼓勵用戶文明上網,理性表達,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三、國家。一方面需要加大法治力量,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
【權威論述】
做好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需要率先承擔責任,規范自身行為。——人民日報
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絡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新華社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我們不僅能締造健康的網絡空間,還能擁有更有歸屬感的互聯網精神家園。——人民網
【案例拓展】
英國
英國政府大力推進網絡監管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出臺了作為網絡規范的《R3安全網絡協議》,對網絡內容分類標準作出了詳盡的規定:一是將煽動種族仇恨等網絡言論和內容明確為“非法內容”,使網絡沒有成為法外自由之地。二是對不違法、但可能引起用戶反感或涉及敏感問題的內容進行分級和標注,由用戶自愿選擇接受或是拒絕。
新加坡
新加坡形成了覆蓋范圍廣泛、規定詳細具體、體系完善、相互銜接配套、便于執法操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其網絡內容治理立法形成了基本法與基礎性法規、專門法、適用的傳統法、政策法規體系等四個部分共同組成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
韓國
韓國互聯網監管把互聯網內容監管立法作為重點,立法側重限制濫用言論自由的網絡行為、規范網民網絡言行、互聯網內容管制、促進信息傳播與利用、加強公共信息服務、保護公民知情權以及版權保護等方面。韓國在《促進利用信息和通訊網絡法》中對網絡內容管理作出規定,對網絡實名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據。
【時評文章】
治理升級,讓“標題黨”、流量造假等網絡亂象走開
從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簡稱《規定》)開始施行。《規定》明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在互聯網已深刻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今天,大多數人都離不開網絡。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生態是良好還是惡化,和我們每個人利益攸關。
與此前有關的制度安排有所不同,《規定》的主旨是網絡生態治理,更準確地說,這個規定的出臺是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需要,也是維護廣大網民切身利益的需要。加強網絡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每個人都是受益者。
在法治社會的全面建設中,幾乎人人都知道無論在網上還是網下,都不能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不能危害國家安全,不能破壞國家統一,不能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不能破壞民族團結,也不能散布謠言,不能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等等。而《規定》在重申這些基本常識之外,還針對輿論關心的網絡亂象提出了細化的治理措施。比如,備受詬病的“標題黨”、流量造假、地區歧視和一些劍走偏鋒的個性化算法等都被叫停。《規定》明確指出,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不得“使用夸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的”,不得“炒作緋聞、丑聞、劣跡等的”,不得“煽動人群歧視、地域歧視等的”。針對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規定》也提出了很細致的要求。比如,平臺應當建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機制,制定本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細則,健全用戶注冊、賬號管理、信息發布審核、跟帖評論審核、版面頁面生態管理、實時巡查、應急處置和網絡謠言、黑色產業鏈信息處置等制度。再比如,鼓勵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優化信息推薦機制,加強版面頁面生態管理。
《規定》的出臺實施,究竟有何現實意義?
其一,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不僅不符合,且網絡空間里的虛假、暴力、色情、詐騙信息還會傷及公眾的利益。其二,有利于提升網民的獲得感。從本質上說,涵養良好的網絡生態,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離不了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通過綿密有效的制度設計,犁庭掃穴的治網行動,可最大程度保護網民的合法權益。其三,有利于推動互聯網發展。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我國的互聯網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網絡強國,離不了核心技術,離不了基礎設施建設,離不了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也離不了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可讓網絡文化繁榮發展。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有人把網絡稱為繼陸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后的第五空間,對這個空間的治理既需要法治先行,也需要周密安排。網絡生態,與我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當網絡生態更健康更有生機,我們每一個人才是受益者。(來源:網信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