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積累:什么是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黨中央首次明確以第三次分配為收入分配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確立慈善等公益事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繼《慈善法》2016年頒布后進一步釋放出新時代黨和國家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對收入分配格局進行調整的重大信號,成為建設更有優勢的分配制度、開創中國特色公益慈善道路、走向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戰略指引。
第三次分配是什么?
在社會分配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產要素對國民收入貢獻大小進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形成。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礎上,對部分國民收入進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
簡言之,第三次分配指向的是濟困扶弱,遵循的是自愿原則,其主體是社會力量,其形式(或途徑)是包括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在內的社會公益事業,其推動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習慣等因素。
第三次分配的意義
作為助力解決貧困問題、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三次分配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體現了公民參與幫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內在要求。要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財富觀,大力發掘和弘揚仁愛、互助等傳統美德,把現代慈善理念列為公民德育的重要內容,使慈善成為一項全民主動參與的日常活動。
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怎么做
首先,優化慈善環境增強公民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要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財富觀,大力發掘和弘揚仁愛、互助等傳統美德,把現代慈善理念列為公民德育的重要內容,使慈善成為一項全民主動參與的日常活動。充分利用新技術,大力發展互聯網慈善,方便各類主體捐贈,讓更多企業、更多個人參與到慈善公益中來。關注弱勢群體是一個健康社會應有的責任,我們要給弱勢群體多一份“噓寒問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讓社會愛心充分涌流,讓慈善行為無處不在。
其次,慈善組織要嚴格自律不斷提高自身公信力。慈善事業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來源于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因此,要以提高慈善公信力為目標,完善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內部控制和審計,發揮行業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能力,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評估監督,逐步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慈善組織內部控制、社會輿論監督多方協同的監督機制,推進慈善行業的規范化、法治化、專業化發展。
再次,政府要在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中積極作為。一方面,擴大享受稅收優惠慈善組織的范圍,取消對慈善組織人數和資金規模上的限制,使更多小規模民間慈善組織能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提高企業和個人慈善捐助稅前免稅水平,使企業和個人有更多的財力投入到慈善中。
刷題鞏固
1、(2020廣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以下屬于第三次分配的是( )
A.企業員工獲取加班勞動報酬
B.政府向困難家庭發放低保
C.銀行為家庭困難學生辦理助學貸款
D.中國紅十字會出資救助患病兒童
【解析】D。本題考查經濟常識。
A項錯誤,第一次分配即初次分配,是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系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貨幣,這種貨幣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企業員工獲取加班勞動報酬屬于初次分配。
B、C項錯誤,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按照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側重公平原則,通過稅收、社會保障支出等進行的再分配,如對貧困戶和災民的救濟,征收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等。政府向困難家庭發放低保、為家庭困難學生辦理助學貸款屬于第二次分配。
D項正確,第三次分配體現社會成員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中國紅十字會出資救助患病兒童屬于第三次分配。
故正確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