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解讀:物業服務 打通服務社區居民“最后一公里”
【背景鏈接】
2020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0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對提升住宅物業管理水平和效能提出要求,為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制度支持。
消殺測溫、運送物資、代收快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物業服務人員格外忙碌,全國700余萬物業服務人員配合社區聯防聯控,牢牢筑起一道安全防線。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層治理的重點,而物業管理正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
[綜合分析]
意義:
新形勢下,加快發展物業服務業,推動物業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住宅物業管理事關群眾生活品質,事關城市安全運行,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物業管理行業每年提供大量新增就業崗位,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意義重大。住宅物業管理促進居民家庭財產的保值增值,維護住宅小區安定和諧,在社區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存在問題:
一是黨對物業管理的領導有待加強。物業管理工作還沒有被列入城市各級黨組織議事日程和工作重點,基層黨組織對住宅物業管理的政治引領、統籌協調作用發揮得不充分。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不健全,尚未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二是物業管理與社區治理結合不充分。政府資源與管理向小區延伸不夠。有關職能部門責任落實不到位,存在執法不進小區的現象,小區內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查處。
三是業委會治理結構不合理。目前社區“兩委”成員進入業委會的機制尚未建立,基層黨組織和街道社區對業委會的組織、指導和監督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業委會決策難、執行難,難以有效發揮業主自治的作用。
四是物業服務質量不高。部分物業服務企業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行為不規范,存在亂收費的現象,服務信息沒有及時公開。企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較低,服務內容單一,側重對物的管理,對人的服務兼顧不夠。物業管理智能化水平低,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不夠,難以滿足居民高效便捷服務需求。
五是物業服務監管機制不健全。物業服務企業資質取消后,各地普遍反映缺乏監管抓手,亟待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物業服務事中事后監管機制。老舊小區基礎條件差,實施物業管理難度大。維修資金使用難問題較為突出,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
[參考對策]
新形勢下,打通物業服務“最后一公里”,需要更加公開透明的監督。居民與物業之間,往往由于物業信息不夠公開透明發生糾紛。應當監督物業服務企業如實公布諸如物業服務內容和標準、收費項目和標準、物業費和業主共有部分經營收益收支情況等信息,保障居民的知情權、選擇權,從而更好得到居民的理解和認可。同時還要加快建立完善物業服務企業紅黑名單制度,推動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新形勢下,物業服務也需插上智慧的翅膀,加強技術運用和機制創新。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加強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物業管理服務中的應用,促進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創造更多定制化產品和個性化服務來滿足居民不同需求。同時,在治理結構、資金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機制,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比如一些社區探索使用公共維修資金購買電梯安全責任保險,電梯出了故障后讓保險公司先行賠付,這樣就能盡快進入維修流程,為破解公共維修資金使用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加強住宅和物業管理,要調動居民、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志愿者、駐區單位等多方的積極性,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惟其如此,物業才能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