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解讀:破解基層“用藥荒”應加強政策設計
【熱點背景】
近段時間,一些地方的基層醫療機構遭遇“用藥荒”。例如有媒體披露,大醫院醫生在基層幫扶時,發現不少高血壓患者只能使用20世紀60年代進入市場的復方利血平,沒有其他更加對癥的藥物可選,幫扶專家不得不將病人帶到大醫院開藥。也有專業人士反映,基層醫療機構用藥面臨諸多限制,能夠配備的常用藥種類不多,阻礙診療服務有效開展,由此降低了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認可度。那么如何解釋這些現象背后的邏輯呢?
【公考角度解讀】
【原因】
過去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用藥管理混亂,因此不同部門先后出臺政策加以整治。從政策分析的角度,基層醫療機構用藥行為受到三大因素塑造:一是基本藥物目錄,二是醫保藥品目錄,三是招標采購工作。
首先,衛生行政部門對政府舉辦的基層、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品種數量占比有明確要求,分別為不低于90%、80%和60%,政策留給基層選擇非基本藥物的空間十分有限。其次,醫保部門出于控費目標和防范大處方行為,對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使用醫保藥品的權限、額度和適應癥都有嚴格限制,否則不予報銷。例如2020年新版醫保目錄中72個中成藥就有患者和適應癥限制,同時40個中藥注射劑只允許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使用。這對于規范輔助用藥當然具有一定意義,但客觀上造成基層用藥空間進一步縮窄。此外,省級藥品招標采購對醫療機構有完成用量的考核,后者會充分考慮其自身特征提出需求,例如根據本院優勢科室情況,采購向日常用量大的藥品傾斜,小眾類藥品往往難以顧及。
上述政策匯集到一起,基層自主用藥空間就所剩無幾。如同居家做菜,家人有的要求少鹽、少糖、少油,有人提出低脂、低熱量、低碳水、低膽固醇,聽起來都有道理,但合到一起限制了做菜的自由發揮空間,飯菜不容易可口美味。由此可見,基層“用藥荒”的成因既不是藥企供給短缺,也不是患者需求不足,而是多頭政策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擠兌了基層醫療機構用藥自主性。
【影響】
“用藥荒”的負面效應十分明顯。其一是基層缺少對癥藥品,可能將患者重新推往大醫院。這既增加了患者就醫不便與經濟負擔,又沖擊了分級診療體系,雙向轉診在現實中困難重重。其二,有些創新藥既不屬于基本藥物也未被納入醫保目錄,同時還貴,醫院生怕用不完,自行采購動力不足,患者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其三,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用藥目錄難以銜接,大醫院對患者回歸基層缺乏引導,加之個別患者形成不合理的用藥期望,會加劇基層醫患矛盾緊張。
【建議及對策】
依托“三醫聯動”機制,將基本藥物、醫保藥物做出一定區分,逐步賦權基層醫生更加靈活地開具處方。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已開展行動,盡管醫保限用目錄藥品在基層依然不能報銷,但允許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這有利于方便患者就醫。與此同時,增強基層醫生對基本藥物目錄的認知度,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從而完善患者教育,減少不合理用藥需求,增強處方依從性。進一步而言,還要推動醫聯體藥品目錄銜接工作,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綜合能力,優化用藥需求和結構。
基層有藥用,健康才托底,這對于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都具有重要意義。賦權基層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在政策更加精細合理的基礎上賦權患者,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