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積累:歷代行政區劃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22-03-09 10:51:45
常識判斷考點范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www.linusblanket.net)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歷代行政區劃”。
我國在殷代還沒有關于劃分地方行政區的記載,中央對直接統治區以外其它各個地方的管轄主要是通過對各個“方國”的臣服的方式進行的。古籍中常見的所謂帝堯分天下為十二州(見《漢書·地理志·序》),帝堯或夏禹或西周分天下為九州(見《尚書·禹貢》、《逸周書·職方》、《周禮·夏官·職方氏》、《呂氏春秋·有始覽》、《爾雅·釋地》)的說法,經過學者多年來的研究,可以肯定不是事實,九州的說法是以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疆域劃分為基礎而偽托古制的產物,很可能出于戰國時人之手,我國古代從來沒有過“九州”的正式劃分。
春秋時期,在秦、楚、齊、吳等國開始設縣,秦國、晉國開始設郡,戰國時,縣與郡逐漸普遍。初期的縣和郡之間并無統屬關系,只是縣多在內地,郡大多在邊境。到戰國后期,才出現郡下轄縣的現象。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才正式在全國確立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京城咸陽附近則稱內史,是與郡同級而略高的直轄區。到秦亡時,郡已增加到50個左右。郡縣兩級制建立之后,成為我國歷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本格局,而且縣的數目在大多數時期保持相對穩定,除魏晉南北朝時期外,一般都在1200個左右,漢、唐較多,在1500個左右。
漢承秦制,全國實行州、縣二級制。但漢代分封了若干王、侯,沿過去分封諸侯國之例,封地均稱為國,而這些國除了在西漢初年之外,實際上又必須受中央政府所派官員的治理,所以漢代的王國實際上是與郡同級的行政區(所以我們在漢代文獻中處處可見“郡國”連稱),侯國實際上是與縣同級的行政區,王侯只能享受本區內的賦稅收入。漢代的皇太后皇后、公主等若有封地則稱為邑,也是與縣同級的行政單位,不過一般都較小。此外,在少數民族地區,漢代和秦一樣不設縣而設道,道也是與縣同級的行政單位,不過一般都比較小。此外,在少數民族地區,漢代和秦一樣不設縣而設道,道也是與縣同級的行政區劃。這樣,縣級政區共有縣、侯國、邑、道四種,漢平帝時,縣、國、道、邑共有1587個。
漢代在地方行政上更重要的變化是設置了州。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部分,每部派一名刺史去巡察郡縣、監督百官、檢舉不法,各刺史所監督的部分郡縣就成為一個監察區,稱為刺史部。其中有十一部都采用了《尚書·禹貢》和《周禮·夏官·職方氏》中的州名來命名,如冀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等,加上南方的交趾刺史部、北方的朔方刺吏部,共為十三部,也可以稱為十三州。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州、郡、縣三級制,王國、侯國大體保留,不再有邑和道。此時地方政區的特點是一是因北方士族大量南遷,為了維持原來各地世家大族的地位,也為了維系故土之思,故而將在南方的居住視為僑寓的權宜之計。南方政權的統治者為了照顧這批南遷的士族人士,遂在南方設置僑置郡縣,將北方各郡縣之名義保留于南方。南方一縣往往設置好幾個僑置郡縣,其中有的僑郡僑縣“散居而無實土”,純屬名義,所以這段時期南方的地方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二是由于這段時期一直處于戰爭之中,政權又不斷更迭,作戰時,統治者為了多征賦稅;戰勝后,統治者為了粉飾太平,南方北方都將原來行政地區劃小,多設州郡,故而州郡數目激增,甚至州不管郡、郡不管縣。西晉統一全國時只有21州,100多個郡。到南北朝末期,全國就有300多個州,600多個郡,州的范圍實際上比漢代的郡還小,平均一個州只轄五、六個縣。成為“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的不正常狀態。
隋統一中國之后,對過去一段時期的混亂現象進行了清理,廢去郡這一級,改州、郡、縣的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并將州縣數目大加合并,“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由州直接轄縣。隋場帝時又改州為那,但仍是二級制。據《隋書·地理志上》所載,大業五年(609年),全國共有郡190個,縣1225個。
唐承隋制,實行二級制。但由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曾改郡為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改州為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那為州,雖然唐代274年間都叫州,可有16年叫郡,所以在《新唐書·地理志》中一個地方往往有某州某某郡兩個名稱,其實一州就是一郡。如四川的彭州濛陽郡、蜀州唐安郡、漢州德陽郡、嘉州鍵為郡等,其實都是指的一個地方。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唐代將一些唐代皇帝駐過的州(可視為唐代的陪都)改稱為府,以示尊重,但仍與州同級,如雍州改京兆府、洛州改河南府、并州改太原府、蒲州改河中府、岐州改鳳翔府、梁州改興元府、益州改成都府、荊州改江陵府等。在邊疆地區則設都護府,如安西都護府(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域,后遷庫車)、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等,也與州同級。在國內各軍事要沖之地,則另設都督府,軍政民政都管,實際上要管轄若千州縣。但因為未在全國各地都沒置這種州以上的都督府,所以不算是一一級行政區劃。唐代中期以后,地方軍政大員逐漸取得了節度使稱號,制據一方,都督府之權被節度使所取代,都督府也就逐漸消失了。
唐代行政區劃上出現的新的設置是道。唐代中央為了加強對大帝國的統治,感到直接指揮全國300多個州有困難,于是唐太宗時就將全國按山川形勢劃分為十個道,經常派官員到各道巡察,所以道就成為類似漢初刺史部那樣的監察區。也和漢代刺史部的發展一樣,到了中唐,十道增為十五道,每道有了固定治所、固定官員,安史之亂以后更增至四、五十個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區。這樣,唐代就成了淮、州、縣的三級制。
宋初沿襲唐代的三級制,但宋太宗時改道為路,而且擴大了路的數目,從初期的15路增至北未末年的26路,南宋時,在所轄地區基本上保持16路。路下為州(北未末有254州),首都、陪都與重要的州設府(北宋末有34個府),這與唐代基本一致。但宋代增設了軍和監。軍設于軍事要沖,監設于經濟要地(如礦冶、鹽業、鑄錢業等)。例如成都西邊岷江入平原的要沖之地置永康軍(今灌縣),北邊沱江峽口置懷安軍(今金堂淮口),南邊出井鹽之地置陵井監(今仁壽)。軍和監都有兩級,或與州同級,或與縣同級。
遼金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大體與唐宋相類似,只是高級行政區遼代稱道,金代稱路,遼和金都不再設監,金連軍也不設。得注意的是從金代開始,有了兩級州,即有的州是州下設州,這種州之下的州叫屬州,有的屬州轄縣,有的不轄縣,不轄縣的屬州實際與縣無異。這種兩級州的出現,對后世有很大影響,成為后來的直隸州與散州。
元代重新統一中國之后,除了將西城地區劃給幾個親王統治之外,在原來金、西夏、南宋、大理統治區城(相當于今天我國版圖的大部分)劃分為11個行中書省(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省,各地成立行中書省表示是代表中書省來管理地方政務,行中書省一般簡稱行省。行省之制,始創于金章宗明昌五年的“行尚書省事”)和一個京師附近的特別行政區一腹里(元代腹里共轄29路、8州)。在藏族地區(包括今西藏、青海大部、四川一部,甘肅一部),則另設一個宣政院進行管理。由于元代有了行省這一級,所以設路較多,每路所轄區域遠較宋代為小,有些大的府、州即與路平級。元代和金代一樣,州與府都有兩級,即有直隸州與直隸府,有散州與散府。
明代將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另有北京和南京附近設立的北直隸與南直隸作為特別行政區,與布政使司同級),直轄府州,廢除了路這一級,也不再設軍。過去的兩級州制在明代的區別十分明顯,稱為直隸州與屬州(或稱散州)。
清代的情況與明代大體相同,但改布政使司為省,除京師所在的直隸之外,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幾個特別行政區與省同級。清代的府屬州即散州不再轄縣,這也與明代不同。所以散州的實際地位已與縣完全一樣,只不過是較重要的縣而已(元明兩代不轄縣的州的情況也基本相同),所以明清時期經常“州縣”并稱。清代最大的不同是將明代作為省內監察區的道逐漸變為行政區,用以管轄一一定府州縣的政務,所以清代事實上成為省、道、府、州、縣的四級制。
刷題鞏固
1、下列關于歷代正式行政區劃的描述,正確的是:
A.秦代:郡-縣
B.唐代:道-州、府-縣
C.漢代:道-郡-縣
D.宋代:路-軍、州-縣
【解析】A
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
第二步,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A項正確。
因此,選擇A選項。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